12. 安拉曾与以色列的后裔缔约,并从他们中派出十二个首领。安拉说:“我确与你们同在。如果你们谨守拜功,完纳天课,确信我的众使者,协助他们,给安拉借以善债,我必勾销你们的罪恶,我必让你们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此后,谁不归信,谁已迷失了正路。”
13.只为他们破坏盟约,我弃绝了他们,并使他们的心变成坚硬的;他们篡改经文,并抛弃自己所受的一部分劝诫。除他们中的少数人外,你常常会发现他们是奸诈的。你饶恕他们,原谅他们,安拉确是喜爱行善者的。
14.自称基督教徒的人,我曾与他们缔约,但他们抛弃了自己所受的一部分劝诫,故我使他们互相仇恨,直到复活日。那时,安拉要把他们的行为告诉他们。
在前面的经文中,安拉提醒穆斯林要时刻牢记他赐予的不计其数的恩典及与他缔结的各种盟约,如坚持真理、主持公道等。这几节经文中,安拉提到他曾与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缔结盟约,但他们毁弃了盟约。回顾历史,旨在提醒穆斯林认真对待与安拉缔结的盟约,不要重蹈前人覆辙。
12. 安拉通过先知穆萨与以色列人缔结盟约:他们必须严格遵守《讨拉特》中的一切教导。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些盟约,安拉还命令穆萨从以色列人中精选出十二个首领,率领十二个部族完成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以色列人在先知穆萨的率领之下渡过红海,逃离法老的追杀后,安拉命令他们前往耶路撒冷。当时城中居住着强捍的迦南人,安拉命令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人,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家园。先知穆萨率军出击前,安拉命令他为十二个部族选出十二个首领,以便配合作战。先知选出十二个首领后,先派他们前去打探敌情。首领们看到城中驻守着精兵强将,回到军中便将自己所见全盘告诉给人们。其实此前先知已命令他们对侦查的敌方情况严加保密,以免影响士气。十二个首领中,仅有两个首领遵守先知的命令保守了秘密。这两个首领正是安拉在本章后面的经文中提到的那两个人:“敬畏者当中蒙安拉恩惠的两个人说:‘你们从城门进攻他们吧!如果你们攻入城门,就一定能战胜他们。你们应该只信托安拉,如果你们是信士的话。’”(5:23)
安拉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遵奉命令,英勇作战,他必将援助他们,使他们最终获胜。
但其结果如何呢?我们将在本章21-26节经文中看到有关此事的详尽论述。
此外,安拉还曾与他们缔结总的盟约:他们必须完成拜功,交纳天课,归信穆萨以及他之后派遣的所有使者,如达乌德、素莱曼、则克忍雅、叶哈雅、尔撒、穆罕默德;还必须全力支持他们传播真理,并“给安拉借以善债”,即为取悦安拉而将财富用于真理正义之道。
如果他们严格遵从这些命令,就可得到安拉许诺的种种恩典:将勾销他们以往的一切罪行,使他们进入下临诸河,眼未见过,耳未听过,心未想过的乐园。
如果他们背道而驰,背弃安拉的命令和誓约,那么他们确已迷失正道,其结果必然是后世入火狱,永受火刑。
13. 有经人仍然背弃了上述盟约!既然他们自绝于真理,安拉就“使他们的心变成坚硬的”,使他们不再有接受真理,听取规劝的可能。而这也正是安拉弃绝他们的含义。正如安拉所说:“安拉已封闭他们的心和耳,他们的眼上有翳膜;他们将受更大的刑罚。”(2:7)
他们背弃盟约的具体表现很多,如篡改经文,抛弃所受的警告等。他们篡改经文的方式主要有:其一,更易经文词句的前后位置,以便表达的意思与他们的私欲相吻合;其二,增加或删减某些内容;其三,对经文原意妄加诠释,使其背离原意;其四,直接篡改经文字词。他们的篡改行为,均以实现上层阶级的目的和私欲为标准。
犹太教和基督教供认不讳的事实是,先知穆萨接受、记录并命令以色列人背记和保护的《讨拉特》只有一部,而仅有的这一部《讨拉特》,在巴比伦人侵略他们,焚烧他们的教堂,毁灭他们的首都,俘虏他们的存活者时已经遗失,他们手中没有同样的第二本《讨拉特》,他们自己也没有将《讨拉特》的内容全部背记下来。
至于被称作《摩西五经》的所谓圣经,则是在穆萨去世数世纪后,以色列人被允许重返故土时才“写出来”的,其“作者”是神甫阿兹拉。他根据战后孑遗中的一些长者的口述,撰写了这部《五经》。现在的所谓《引支勒》同样也是尔撒离世近一个世纪后撰写的。基督教历史学家对此也供认不讳。
这进一步证明了《古兰经》的奇迹性。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讨拉特》和《引支勒》均已被篡改,现行的所谓新约和旧约,并不是安拉降于穆萨和尔撒的天启经典。
安拉提醒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以上罪行并未成为有经人一去不返的历史,而是在他的时代就能看到同种罪行的不断重演。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看看麦地那犹太人与穆斯林共同生存的历史,就能发现最真实的证据。
伊玛目泰伯里认为,我们可以将这节经文理解为是针对居住在麦地那,曾多次试图谋杀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犹太部落白尼·乃兑尔人降示的。
“除他们中的少数人外”,指他们中信奉伊斯兰,不愿与其他犹太人同流合污的阿卜杜拉·本·赛俩目等人。这无疑体现了安拉的全知和客观公正,他没有使好人与罪人彼此等同。
面对这些背信弃义,作恶成性的人,安拉命令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饶恕他们,原谅他们,不必耗费精力与他们计较,任其罪恶本性充分暴露,最后再将他们逐出麦地那。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遵从安拉的命令,按启示的方式对待了居住麦地那的三个犹太部落——白尼·盖奴卡尔、白尼·乃兑尔、白尼·古莱佐。先知穆罕默(愿主福安之)迁徙到麦地那后,首先与他们签订了表达和平共处愿望的“麦地那条约”,彼此保证互不伤害,他们享有全面的自由。但后来不久,犹太人背弃和约,勾结麦加多神教徒进攻穆斯林。此时他们的本性既已完全暴露,说明他们已不适宜与穆斯林在一个地方继续共处,先知便决定将他们逐出阿拉伯半岛,去自谋生路。毋庸置疑,与彻底消灭相比,驱逐无疑是对他们的最大宽宥和善待。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并没有消灭这些背信弃义的犹太人——当时的穆斯林已完全具备此能力——而是以如此温和的方式对待他们,这是为了取悦于安拉,因为安拉是喜爱行善者的。
14. 以上是有经人中的犹太人背弃盟约的情况。那么基督教徒的情况又如何呢?安拉告诉我们,那些自称基督教徒的人,他曾与他们缔约:他们必须遵从《引支勒》的天启教导,确信尔撒及他之后的使者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但他们仍然同犹太人一样,背弃了盟约,没有遵从所受的任何训诫。所以,安拉在今世就惩罚了他们:使他们内部彼此分歧,相互仇恨,直到复生日。基督教历史上多次出现,现在依然存在的种种派别斗争乃至相残,无疑均属安拉惩罚的体现。在后世,安拉将把他们在信仰方面捏造的“三位一体”谬论及在这种荒唐的信仰支配下所犯的罪行告诉他们,以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火狱的惩罚。
根据历史记载,先知尔撒并没有亲自记录自己劝诫和教导民众的内容,当时也没有记录成册的《引支勒》。先知尔撒的跟随者,尤其是捕鱼为生的门徒们,普遍遭到犹太人的迫害和杀戮。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讨拉特》内容没有完整地被保护下来。直到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教后,基督教徒遭受压迫的情况才有了缓解。那时他们才开始收集、整理和记录《引支勒》散失的篇章。当时民间传说各异,从而内容的可靠性也有诸多疑点。
如今流传甚广的四部福音书,是耶稣离世三个世纪后,在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基督教国家后才出现的。从那时起,基督教进入了多神信仰繁荣和西腊哲学昌盛的时代。
被称作“新约”的所谓圣经,其来源和历史均无从查考,而且各种版本内容彼此抵牾,尽管如此,基督教徒们仍凭它以及被称作“旧约”的犹太典籍建立了“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