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وَٱتۡلُ عَلَيۡهِمۡ نَبَأَ ٱبۡنَيۡ ءَادَمَ بِٱلۡحَقِّ إِذۡ قَرَّبَا قُرۡبَانٗا فَتُقُبِّلَ مِنۡ أَحَدِهِمَا وَلَمۡ يُتَقَبَّلۡ مِنَ ٱلۡأٓخَرِ قَالَ لَأَقۡتُلَنَّكَۖ قَالَ إِنَّمَا يَتَقَبَّلُ ٱللَّهُ مِنَ ٱلۡمُتَّقِينَ (27) لَئِنۢ بَسَطتَ إِلَيَّ يَدَكَ لِتَقۡتُلَنِي مَآ أَنَا۠ بِبَاسِطٖ يَدِيَ إِلَيۡكَ لِأَقۡتُلَكَۖ إِنِّيٓ أَخَافُ ٱللَّهَ رَبَّ ٱلۡعَٰلَمِينَ (28) إِنِّيٓ أُرِيدُ أَن تَبُوٓأَ بِإِثۡمِي وَإِثۡمِكَ فَتَكُونَ مِنۡ أَصۡحَٰبِ ٱلنَّارِۚ وَذَٰلِكَ جَزَـٰٓؤُاْ ٱلظَّـٰلِمِينَ (29) فَطَوَّعَتۡ لَهُۥ نَفۡسُهُۥ قَتۡلَ أَخِيهِ فَقَتَلَهُۥ فَأَصۡبَحَ مِنَ ٱلۡخَٰسِرِينَ (30) فَبَعَثَ ٱللَّهُ غُرَابٗا يَبۡحَثُ فِي ٱلۡأَرۡضِ لِيُرِيَهُۥ كَيۡفَ يُوَٰرِي سَوۡءَةَ أَخِيهِۚ قَالَ يَٰوَيۡلَتَىٰٓ أَعَجَزۡتُ أَنۡ أَكُونَ مِثۡلَ هَٰذَا ٱلۡغُرَابِ فَأُوَٰرِيَ سَوۡءَةَ أَخِيۖ فَأَصۡبَحَ مِنَ ٱلنَّـٰدِمِينَ (31) مِنۡ أَجۡلِ ذَٰلِكَ كَتَبۡنَا عَلَىٰ بَنِيٓ إِسۡرَـٰٓءِيلَ أَنَّهُۥ مَن قَتَلَ نَفۡسَۢا بِغَيۡرِ نَفۡسٍ أَوۡ فَسَادٖ فِي ٱلۡأَرۡضِ فَكَأَنَّمَا قَتَلَ ٱلنَّاسَ جَمِيعٗا وَمَنۡ أَحۡيَاهَا فَكَأَنَّمَآ أَحۡيَا ٱلنَّاسَ جَمِيعٗاۚ وَلَقَدۡ جَآءَتۡهُمۡ رُسُلُنَا بِٱلۡبَيِّنَٰتِ ثُمَّ إِنَّ كَثِيرٗا مِّنۡهُم بَعۡدَ ذَٰلِكَ فِي ٱلۡأَرۡضِ لَمُسۡرِفُونَ (32)
【译文】

27.你当如实地给他们讲述阿丹的两个儿子的故事。当时,他俩各献一件供物,这个的供物被接受了,那个的供物未被接受。那个说:“我必杀你。”这个说:“安拉只接受敬畏者的供物。
28.如果你伸手杀我,我绝会不伸手杀你;我的确畏惧安拉——养育众世界的主。
29.我要你担负杀我的罪责和你原有的罪恶,你将成为火狱的居民。这就是不义者的下场。”
30.他的私欲怂恿他杀他的弟弟,他就杀了他,从而成了亏折的人。
31.安拉派遣一只乌鸦来掘地,以便示意他如何掩埋弟弟的尸体。他说:“伤哉,我竟然不能像这只乌鸦一样把弟弟的尸体掩埋起来!”他悔恨不已。
32.为此,我对以色列的后裔规定:除因复仇或平乱外,杀害一人如杀众人;救活一人如救活众人。我的众使者确已给他们带来许多明证,此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提示』

在前面的经文中,安拉通过追述以色列人的历史,向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明,犹太人对伊斯兰持拒绝和破坏的态度,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的体现,他们并非不知道伊斯兰是真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讨拉特》预告的先知,而是出于嫉妒否认了这一切。在这几节经文中,安拉讲述了阿丹的两个儿子嘎比勒和哈比勒的故事,就是要说明,人类自被造伊始,本性中就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私欲,若不对之加以克制,就会产生种种罪恶。同时通过哈比勒的明智守节,说明人克制与生俱来的欲望,并非不可能,就像以色列人中的阿卜杜拉·本·赛俩目等人一样,只要放弃狭隘的民族优越意识,遵从《讨拉特》的教导,就能脱离黑暗走向光明。人类应该始终向他们中的仁善者看齐。

【注释】

27. 人类历史无论多么久远,所反映的总是人类共同的本性。正因为如此,研究和传承历史便有了启人心智,去芜存菁,趋利避害的意义。
安拉将人祖阿丹最早的两个儿子的故事启示给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让他将之传达给人类,以让他们从人性深处去寻找抑制犯罪的途径。
这个故事的梗概,据伊本·阿巴斯说,人类出现伊始,安拉允许同胞兄妹结婚。阿丹和哈娃每胎均生一男一女,他们就让这一胎的儿子与那一胎的女子结婚。而阿丹的第一个儿子嘎比勒的同胎姐妹貌美,第二个儿子哈比勒的同胎姐妹形丑,这意味着嘎比勒必须与丑陋的女子结婚,他极不愿意。于是,阿丹决定让兄弟俩以献祭方式来决定谁娶哪个女子。嘎比勒是农民,让他用自己耕种的粮食献祭;哈比勒是牧人,让他用自己放养的牲畜献祭,看安拉接受谁的祭品。结果哈比勒挑选出来的一只肥美的绵羊被安拉接受,具体征兆是祭品被天火吞食;嘎比勒献出的少量劣等麦子未被接受。于是嘎比勒恼羞成怒,陡生妄念,发誓要杀死兄弟哈比勒。哈比勒却很平静,他说安拉之所以接受了自己的祭品,而没有接受你的祭品,只因为安拉是洁美的,他只接受洁美的。祭品的优劣表明内心对安拉是否真诚,安拉只接受敬畏者的善功。可见具有同样人性的哈比勒,此时如此明智和平静,无疑是正信使然。
28. 面对兄长的愚蠢和冲动,哈比勒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你杀我,那么你是在犯罪,我不会像你一样丧失理智来杀你。因为我害怕万物的创造者,养育者安拉。生命是安拉赐予的,他将如期召回,任何人没有权力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哈比勒的这番话实际在劝导兄长恢复理智,放弃邪念。
29. 哈比勒继续用发人深省的话语劝诫兄长,以期他趋于冷静:即使你杀死我而承担杀人之罪和原先的罪,我也不会动手杀你。如果你真的那样做,你一定将成为入火狱之人,因为安拉就是这样惩罚不义者的。
这里的“杀我的罪”指无辜杀我的罪,“你原来的罪”指嘎比勒除杀人罪外犯有的其它罪行。
这里的“我必定要你担负杀我的罪责”不能误解为哈比勒希望兄长杀死他而承担罪责,进入火狱,而是他在用信士的罪恶观和后世观呼唤兄长的良知。
30. 然而肆虐的私欲蒙蔽了嘎比勒的心智,他杀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而成了两世亏折的人!
还有哪一种罪恶,比杀人更严重?
还有哪一种罪名,比成为杀人罪的始作俑者更丑恶?
31. 面对兄弟血肉模糊的尸体,嘎比勒竟不知如何处置是好。正在此时,他看到一只乌鸦——这是安拉的特意安排——正用嘴啄刨土地,挖坑掩埋刚被它杀死的另一只乌鸦。嘎比勒便学着乌鸦的样子刨坑掩埋了自己的兄弟。此时嘎比勒已经清醒了许多,开始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感到羞愤,他仰天长啸:我真可怜可恶啊!我杀死了自己的手足,却不能像一只乌鸦一样将其掩埋!我可耻啊!可恨啊!……他对自己的罪恶追悔莫及。
圣训表明,嘎比勒的悔恨仅为对自己杀害兄弟的后悔,而非忏悔。故作为杀人罪的始作俑者,他要承担以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亏伤性命的一份罪责。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每有亏杀事件发生,阿丹的儿子就要承担一份罪责,因为他是杀人案例的首创者。”(布哈里、穆斯林辑录)
32. 从哈比勒被害前劝告兄长而说的“杀人有罪,入火狱”和“杀害兄弟而成了亏折的人”及嘎比勒杀死兄弟后“成为悔恨的人”可以看出,杀人行为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已从人性和立法两方面都被定为违反信仰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罪恶。直到穆萨时代,以色列人中杀人现象频繁出现时,安拉颁布了更为严格的法律,对杀人罪附加了更为严厉的惩戒内容:“除因复仇或平乱外,杀害一人如杀众人;救活一人如救活众人。”“我在《讨拉特》中对他们规定: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鼻偿鼻,以耳偿耳,以牙偿牙;一切创伤,都要抵偿。自愿赦免者,其原谅可抵消罪行。凡不依安拉降示的经典判决的人,都是不义的。”(5:45)“谁故意杀害一个信士,谁要受火狱的惩罚而永居其中,且受安拉的谴怒和弃绝。安拉已为他预备重大的刑罚。”(4:93)
这说明,人的生命并非个人任意支配的私有物,而是所处时代和社会的财富,他必须为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奉献出全部能量,必须忠实走完安拉为他“前定”的所有生命历程。自杀尚且如此,遑论杀害他人。
紧接着,安拉揭露了以色列人对上述规定的践踏:尽管安拉派遣许多使者向他们明确传达了天启规定和律法,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同对待以往的任何命禁一样——仍然肆无忌惮地戕害性命,尤其是无理地杀害诸多先知。不但历史上的犹太人如此,先知穆罕默德时代的犹太人也是如此,他们多次谋杀先知的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世代传承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