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一个人,原是死的,我使他复活,并给他一道光明,他借之在人间行走,难道他与那身陷重重黑暗,不能自拔的人是一样的吗?不归信的人,就这样被他们的行为所迷惑。
123.我这样使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罪魁,以便他们在那里搞阴谋;其实,他们的阴谋,只害自己,但他们意识不到。
124.当一种迹象降临他们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绝不相信,直至我们得到安拉的众使者所得到的。”安拉最知道应将自己的使命安置在什么地方。犯罪者,将因自己的阴谋而在安拉那里遭受屈辱和痛苦的刑罚。
安拉在前面的经文中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迷失正道,追逐私欲的。在这里,安拉为获得正道的信士和深陷迷误的悖逆者打了一个明显的比喻,说明两者价值和地位的天差地别。
122. 这是追求真理、遵循正道者与否认真理、固守迷误者之间的比较:“一个人,原是死的,我使他复活,并给他一道光明,他借之在人间行走,难道他与那身陷重重黑暗,不能自拔的人是一样的吗?”答案不言自明。“原是死的,我使他复活”指他原处在迷信谬行之中,后来获得天启引导。他们以前的迷误状态被称为“死亡”,足以说明人只有靠正确的信仰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只是行尸走肉。“并给他一道光明,他借之在人间行走”,即他通过安拉的正教,获得了正信、真知和智慧,用它在纷繁复杂的今世生活中明辨真假是非。
而另一种人,“身陷重重黑暗,不能自拔”,即深陷愚昧、迷信、邪教之中,无回头的希望。由于他们主观选择了悖逆,安拉使罪恶在他们眼中变为“美好的”,以便让他们在罪恶中陷得更深:“不归信的人,就这样被他们的行为所迷惑。”如同安拉使善行在信士眼中变成“美好的”一样。
这两种人绝对不一样!安拉在《古兰经》中多次打类似的比喻,凸显坚持正信者与固守迷误者的区别:“究竟谁更能获得引导呢?是匍匐而行的人,还是在正路上挺身而行的人呢?”(67:22)“有两派人,这一派譬如是又瞎又聋的人,那一派譬如是又明又聪的人,难道这两派彼此的情况是一样的吗?你们怎么不觉悟呢?”(11:24)“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黑暗与光明也不相等,背阴和当阳也不相等,活人和死人也不相等。安拉必使他的意欲者能听闻,你绝不能使坟中的人能听闻,你只是一个警告者。”(35:19-23)
123. 安拉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常道是,他如同在麦加“安排”了一些贵族头目率先反对真理,以磨砺和考验信士一样,在各个时代、各个环境中也作了类似的“安排”,以便使正信在与谬误、迷信的斗争中尽现其力度:“我这样使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罪魁,以便他们在那里搞阴谋。”这里的“以便他们在那里搞阴谋”指放任他们反对真理。但是,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信士,阴谋的受害者只会是策划者自己:“其实,他们的阴谋,只害自己,但他们意识不到。”“他们用了一个计谋,我也用了一个计谋,但他们不知不觉。你看他们的计谋的结局是怎样的。结果是我把他们和他们的宗族全体毁灭了。”(27:50-51)“阴谋只会招灾于其制造者,他们除了等待遭受前人的常道外,还会有什么呢?对于安拉的常道,你绝不能发现任何更易;对于安拉的常道,你绝不能发现任何变迁。”(35:43)
124. 这是伊斯兰初期麦加反动头目对抗真理的一个典型例子:“当一种迹象降临他们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绝不相信,直至我们得到安拉的众使者所得到的。’”根据古尔图比经注的解释,这节经文是针对沃利德·本·穆埃尔降示的。当时他狂称:“倘若真有什么圣品,那么非我莫属。因为我比穆罕默德年长,又比他多子多财。”在多神教徒看来,圣品只是一种世俗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他们忿忿不平地说:“除非我们也得到类似的地位,我们不予归信。”他们的意思是想要平分圣品,正如安拉所揭露:“他们说:怎么不把这本《古兰经》降示给两城中任何一城的要人呢?”(43:31)“不然,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些展开的天经。”(74:52)
殊不知圣品是“替主传旨”的神圣使命,只有安拉遴选的人方能胜任。故安拉说:“安拉最知道应将自己的使命安置在什么地方。”即他决不会将它授予执迷不悟的人。
那些在今世自作聪明,不遗余力地否认、阻碍正教的人,将在今后两世遭受来自安拉的凌辱和刑罚:“犯罪者,将因自己的计谋,而在安拉那里遭受屈辱和痛苦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