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利弗,俩目,米目。
2.这部经典,毫无可疑之处,是敬畏者的向导。
3.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施舍我赐给他们的。
4.他们确信降给你的,和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笃信后世。
5.这些人,是蒙主引导的人;这些人是成功的。
1. 整部《古兰经》,有29章是以一个或几个阿拉伯文单字母开始的。对于它们的含义,历代经注家有不同诠释,这里仅选其一:这些字母仿佛提醒人类,这部经典就是由阿拉伯人司空见惯的字母组成的,但是他们无论做何种努力,终究不能用这些同样的字母造出象《古兰经》一样从形式到内容无懈可击的一部经典。《古兰经》曾先后三次向以擅长辞令著称的阿拉伯文人骚客再三发出挑战,让他们造出类似《古兰经》的一部经典,甚或类似的一章,然而,他们均无应战的勇气。
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字,却不能仿造出类似的内容!这正是《古兰经》的奇迹性。
这与万物的造化一样,同为安拉的奇迹。例如土壤,它由人所共知的特定成份构成,人类利用土壤的最大限度,只不过是用它制作砖坯、器皿、或建筑…… 仅此而已,而安拉却能够用同样的成份创造出人们不能做到,也无法认识其实质的特质——生命。
同是字母和词句,人类只能用它们以不完美的形式表达不完美的内容,而安拉却用它们降示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分辩真伪的经典。
鉴于以单字母开始部分章首的意义在于挑战,所以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些章节的内容一般都涉及确立《古兰经》的真理性、可靠性和奇迹性。
2. “这部经典,毫无可疑之处。”这是安拉对他所降启示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描述与确立,并不等于排除人对它的怀疑。人怀疑它的可靠性,只能说明人的愚钝和无知,并不等于天启本身值得怀疑。人们有何理由怀疑?从“字母”的挑战上,他们已经感受到其非凡的分量。其它的内容还在不断地证实着这种感受:“引导”是它的实质,是它的基本内涵,而且,它只引导敬畏的人。
“敬畏”,是一种审慎的精神状态,正是它推动人从这部经典中获益。
欲得到《古兰经》引导的人,需要的就是这种心理状态。据传,欧麦尔请教伍班依·本·卡尔布:何谓“敬畏”?吾班依说:“你走过荆棘丛生的山间小径吗?”欧麦尔说:“当然走过。”伍班依问:“你是怎样走的?”欧麦尔回答:“小心翼翼地走过的。”伍班依说:“敬畏,也正是这种心态。”
敬畏是心灵的顺服,思想的谨慎。人一旦拥有这样一种心境,即便生活于种种欲望的荆棘之中也不致伤痕累累。
然而,这种心境并非无故产生并自然存续,它需要以“信仰”和 “善功”为营养,以保证其稳定与升华。这既是麦地那早期穆斯林的特征,也应该是任何时代这个稳麦成员的特征。
3. 确信幽玄,履行主命,信仰使者,笃信后世,在敬畏者心灵中是统一的富于逻辑性的概念,绝不存在任何矛盾。
幽玄,是人类感官和理性无法感知的另一个世界,如天使、乐园和火狱等。确信幽玄拓展了信士的思维领域,开阔了他们的胸襟。物质的屏障无法阻挡他们的灵魂与灵魂之源的联系,同样无法截断思维对有限地球之外的无限存在的思索和接纳。
对幽玄的信仰,使人类跨越了仅囿于物质范围的“动物性”,而到达了胸怀宇宙的“人”的境界。同时也为人类思维划定了界线,从而保护它不致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根本无法达到的领域中徒然消耗能量。
他们从有限的生存空间将灵魂和思维解脱出来,不再奴役他人或受人奴役,也不再崇拜他物或接受崇拜,而只崇拜独一的安拉,并将安拉创造并赐予他们的财富用于他喜悦的道路。
4. 对降示于先知穆罕默德的经典和降示于其他先知的经典一视同仁,表现出伊斯兰完整的人类观和完善的宗教观,因为人类是统一的,宗教是统一的,使者是统一的,崇拜对象是统一的,面对如此众多的统一,人类没有任何理由走四分五裂的道路。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根除对拥有正确信仰的人的敌视和倾轧,也在于对普遍真理的肯定,更在于坚信安拉始终爱护人类。
坚信后世,作为穆斯林宇宙观的一部分,对其人生取向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穆斯林之所以能够克服私欲,张扬正气,矢志不渝地借助天启指导努力实现今世的生命价值,正是因为他们坚信安拉将在还报日清算人类今世的所作所为。
5. 遵循天启法则,坚持天性的道路的自然结果,便是“成功”。这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成功:今世充分体验身为“代治者”的乐趣和心灵的宁静,后世脱离火狱,得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