وَلَقَدۡ أَخَذۡنَآ ءَالَ فِرۡعَوۡنَ بِٱلسِّنِينَ وَنَقۡصٖ مِّنَ ٱلثَّمَرَٰتِ لَعَلَّهُمۡ يَذَّكَّرُونَ (130) فَإِذَا جَآءَتۡهُمُ ٱلۡحَسَنَةُ قَالُواْ لَنَا هَٰذِهِۦۖ وَإِن تُصِبۡهُمۡ سَيِّئَةٞ يَطَّيَّرُواْ بِمُوسَىٰ وَمَن مَّعَهُۥٓۗ أَلَآ إِنَّمَا طَـٰٓئِرُهُمۡ عِندَ ٱللَّهِ وَلَٰكِنَّ أَكۡثَرَهُمۡ لَا يَعۡلَمُونَ (131) وَقَالُواْ مَهۡمَا تَأۡتِنَا بِهِۦ مِنۡ ءَايَةٖ لِّتَسۡحَرَنَا بِهَا فَمَا نَحۡنُ لَكَ بِمُؤۡمِنِينَ (132) فَأَرۡسَلۡنَا عَلَيۡهِمُ ٱلطُّوفَانَ وَٱلۡجَرَادَ وَٱلۡقُمَّلَ وَٱلضَّفَادِعَ وَٱلدَّمَ ءَايَٰتٖ مُّفَصَّلَٰتٖ فَٱسۡتَكۡبَرُواْ وَكَانُواْ قَوۡمٗا مُّجۡرِمِينَ (133) وَلَمَّا وَقَعَ عَلَيۡهِمُ ٱلرِّجۡزُ قَالُواْ يَٰمُوسَى ٱدۡعُ لَنَا رَبَّكَ بِمَا عَهِدَ عِندَكَۖ لَئِن كَشَفۡتَ عَنَّا ٱلرِّجۡزَ لَنُؤۡمِنَنَّ لَكَ وَلَنُرۡسِلَنَّ مَعَكَ بَنِيٓ إِسۡرَـٰٓءِيلَ (134) فَلَمَّا كَشَفۡنَا عَنۡهُمُ ٱلرِّجۡزَ إِلَىٰٓ أَجَلٍ هُم بَٰلِغُوهُ إِذَا هُمۡ يَنكُثُونَ (135)
【译文】

130.我确已用荒年和歉收惩治法老的臣民,以便他们觉悟。
131.当幸福降临他们的时候,他们说:“这是我们应得的。”当灾难降临他们的时候,他们则归咎于穆萨及其同道的不祥。真的,他们的厄运是安拉那里注定的,只是他们大半不知道。
132.他们说:“无论你拿什么迹象来迷惑我们,我们都不会信你。”
133.故我向他们遣降了水灾、蝗虫、虱子、青蛙、血液,作为明证。但他们自大,他们是犯罪的民众。
134.当他们遭遇天灾的时候,他们说:“穆萨啊!你的主与你有约,就请你为我们祈祷他。如果你能替我们消除天灾,那么,我们就一定归信你,一定释放以色列的后裔,让他们随你而去。”
135.当我替他们暂时消除灾难的时候,他们旋即背约。

【注释】

130. 安拉在彻底消灭法老及其党羽之前,还曾对他们遣降一些警告性惩罚,即连年的干旱及歉收,旨在于让他们悔悟而放弃对安拉的悖逆和对民众的暴政。以种种惩罚呼唤罪人的良知,是安拉的一贯常道。历史经验表明,灾难有时确能软化心灵,唤起良知。
131. 然而,这些警告性灾难并未唤醒他们,赐予的恩典也未能使他们成为感恩之人。遇到丰年时,他们说,这是我们凭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得来的,是理所当然的;遭逢灾年时,他们却迷信地说,这是穆萨及其追随者招致的不祥。岂不知祸福均由安拉掌握,祸福都是考验方式,只不过他们不明白而已。
132. 如前所述,诸如干旱歉收等小灾小难,是安拉遣降灭绝性惩罚前的一次次提醒,是给予他们的弃恶从善的一次次机会。然而,他们不但没有醒悟,反而更加悖逆,对穆萨表示:“无论你拿什么迹象来迷惑我们,我们绝不归信你。”
133. 当人认识不到灾难是考验,而视其为纯粹的灾难;认识不到恩典是考验,仅视其为享乐的机会之时,灾难便成了真正的灾难,恩典也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灾难。法老及其党羽就属于此类人。所以,安拉为他们降下了更多的灾难:洪灾、蝗虫、虱子、青蛙、血液——他们所有的水都变成了血液,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按理说,他们此时应该确信这是来自安拉的惩罚,有所醒悟,这样他们仍然有机会重新做人,然而他们依然狂傲,注定要做罪人。
134. 法老及其党羽不堪忍受安拉降下的这些灾难的折磨,要求穆萨“祈求他的主”为他们除灾解难。但是,他们并不是出于承认自己的罪过而请求穆萨祈祷安拉解除灾难,而是基于“穆萨与他的主的派遣者和被派遣者的关系”而妄想能对他们网开一面。另言之,他们与穆萨的主并无关系,只是想临时利用他除灾罢了。为达到除灾解难的目的,他们给穆萨提出诱惑性条件:“如果你能替我们消除天灾,那么,我们就一定归信你,一定释放以色列的后裔,让他们随你而去。”穆萨来劝化他们,就是要让他们过上真正“人”的生活,使他们摆脱暴虐境况,而全部成为安拉的仆人。这无论对统治者法老,还是受奴役的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弊,他们应该无条件接受才是。然而,他们却在因悖逆遭天灾之后,把解除灾难作为归信的条件,这意味着他们始终将信仰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们还应允说,只要灾难解除,他们还愿意释放以色列人回到他们的国家。但从他们带有附加条件的“归信”许诺可以预知,他们所说绝非实言。
135. 果不其然,当安拉暂时解除他们的灾难时,他们马上违约,并未如约归信。自他们将“利益”作为归信的条件之时,就已经注定了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