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归信的人们!当你们遭遇不信者进攻的时候,你们不可败北。
16.除非因为转移阵地,或加入友军。在那日,谁败北谁要受安拉的谴怒,他们的归宿是火狱,那归宿真恶劣。
17.你们没有杀死他们,而是安拉杀死了他们;当你射击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射击,而是安拉射击了。他要以自己的嘉惠奖赏归信的人。安拉确是全聪的,确是全知的。
18.之所以发生这一切,安拉就是要让不信者的计谋受挫。
19.如果你们祈祷胜利,那么,“胜利”已降临你们了;如果你们停战,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卷土重来,我就再次援助信士们,你们的部队虽多,对于你们却无裨益,安拉确是和信士们在一起的。
安拉讲述了在白德尔战役援助信士的情形之后,这里向穆斯林阐明了参战规则——严禁临阵脱逃。
15-16.安拉呼吁并告诫穆斯林,当敌人朝他们方向行进时,他们自身的兵力无论多少,都应坚守阵地,不可临阵脱逃:“归信的人们!当你们遭遇不信者进攻的时候,你们不可败北。”鉴于坚守阵地的重要性,除了以下两种情况外,不能随意离开阵地,否则按临阵脱逃论处:一是佯装逃跑,给敌人制造“失败”假象,然后乘敌不备,猛然反攻。这纯属战略需要。二是因战斗需要转移阵地,或去协同另一个阵地的穆斯林军队作战。除了这两种情况,凡擅离阵地的人,“他将受安拉的谴怒,他的归宿是火狱,那归宿真恶劣”。那是因为,逃跑不仅会导致丧失阵地,涣散军心等严重后果,更严重的是违抗安拉命令。
17. 除了强调坚守阵地的重要性,安拉还告诉穆斯林一个重要的信仰问题,那就是他们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并非仅凭他们的战斗得来,而是来自安拉的意欲和援助。因为人类的所有行为,仅代表其自由意志的选择——他们要为这种选择获得赏罚。至于使人们的行为真正生效的,则是全能的安拉。故安拉说:“你们没有杀死他们,而是安拉杀死了他们。”即在你们杀敌的时候,并不是你们杀了他们,而是安拉援助你们杀了他们。安拉之所以援助,是因为你们是服从安拉者,对方是与安拉和使者作对者。否则,穆斯林当时兵力极少,装备极弱,而且心存畏惧,仅靠他们的能力是不可能获胜的。
“当你射击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射击,而是安拉射击了。”这句经文降示的背景是,白德尔大战打响后,先知穆罕默德拿起山谷的一把沙石,对着多神教徒说“愿安拉使这些人眼瞎!”然后投掷过去,于是每个多神教徒眼睛中沙。穆斯林趁敌人忙着擦拭眼睛的机会发起猛攻,结果取得胜利。一般情况下,一把沙子不可能打进上千敌军的眼中,但这又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是安拉的援助。
安拉是全能的主,完全可以使穆斯林不战而胜,但他如此严格地命令穆斯林作战,是为了磨砺和坚定他们的信仰:“他要以自己的嘉惠奖赏归信的人。”
“安拉确是全聪的,确是全知的。”即安拉全听穆斯林的祈求,全知他们和悖逆者的一切情况,知道应该使谁胜利,使谁失败。
18. 这是白德尔战役大获全胜的根由:“之所以发生这一切,安拉就是要让不信者的计谋受挫。”即安拉用各种方式援助穆斯林,就是要挫败逆徒的阴谋,使他们在一次次失败中渐趋灭亡。伊斯兰由弱到强的迅速发展表明,安拉的这一许约已经实现,而且在继续实现。
19. 据阿卜杜拉·本·赛尔莱拜传述,白德尔之日,敌方头目艾布·哲赫勒说:“主啊!我们中哪一方最惯于断绝骨肉,最敢于作恶,你就消灭哪一方吧!”这就是安拉在这节经文中说的“要求胜利”。安拉谴责多神教徒说:如果你们要求胜利的话,这就是你们要求的胜利(指失败),如果你们现在就放弃悖逆和不信,那对你们是最好的,而如果继续与真理对抗,那么安拉仍将援助信士战胜你们。在安拉的援助面前,无论你们兵力多么强大,装备多么精良,都无济于事,因为你们是在与安拉对抗。正如安拉所说:“谁以安拉和使者,以及信士为盟友,〔谁是安拉的党羽〕;安拉的党羽,确是优胜的。”(5:56)“恶魔已经制服了他们,因而使他们忘却安拉的教训;这等人,是恶魔的党羽。真的,恶魔的党羽确是亏折的。”(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