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你们应当知道,你们所获得的任何战利品,其五分之一应归安拉、使者、至亲、孤儿、赤贫、旅客,如果你们确信安拉和两军交锋而真伪判分之日我降于我的仆人的迹象的话。安拉是全能于万事的。
42.当时,你们在山谷的近边,敌军在远边,而商队在你们的下面。假若你们约定相会,必定爽约,但(安拉集合你们),以便他判决一件必行的事,以便灭亡者见明证后灭亡,生存者见明证后生存。安拉确是全聪的,确是全知的。
43.当时安拉让你在梦中看见敌人是少数;假若他让你看见他们是多数,你们必定胆怯,必定为战争而争论,但安拉使你们得免于此。他确是全知心事的。
44.当你们相遇的时候,他使你们眼见敌军是少量的,又使你们在他们的眼里变成少量的;以便安拉判决一件必行的事。万事只归安拉裁决。
前一节经文阐述与阻碍正信传播者战斗的问题,既然是战斗,就有胜败及战利品分配问题,因此,这个段落的经文阐明战利品的具体分配方法,并讲述白德尔战役的概况。
41. 战利品,指战胜敌人后缴获的财物。经文提出了应该分享五分之一战利品的六种对象。经注学家一致认为,实际分享者只有五种人,因第一种“归安拉”意为“一切由安拉支配”之义,而非具体分配对象。
分享战利品的五种对象:
(1)使者。这一份由使者自行处置,他一般将其用于集体事业。伊玛目艾布·哈尼法主张,使者的份额在使者去世后不复存在。其它伊玛目如沙菲依认为,使者去世后,这一份额用于使者生前所重视的事项,如购买兵器、战马等。
(2)先知穆罕默德的至亲。他们是白尼·哈什姆和白尼·蒙特利布二部族。依照诸多经注家和教法学家的主张,这一份额随先知穆罕默德的去世而终止,虽然此后他们中的贫困者依然可获得分配,但不是以先知至亲的身份,而是以贫困者的身份。
(3)孤儿,即幼年丧父的穆斯林儿童。
(4)赤贫者,即穆斯林中生活艰难者。
(5)旅客,即在旅行途中路费短缺的人。
如果穆斯林确信安拉,并确信安拉在两军交战之日——分辨真理与虚妄的白德尔之日降于先知穆罕默德的种种奇迹,那么,他们就应该在分配战利品的问题上绝对服从安拉的规定。另言之,依照安拉的规定分配战利品,是真诚归信安拉,归信使者的体现。穆斯林必须知道,是安拉以他的全能使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
42. 经文讲述安拉在白德尔战役援助穆斯林的情况,以便他们感恩。白德尔战役,是在麦地那穆斯林和麦加多神教徒双方无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穆斯林在靠近麦地那的山谷一边,多神教徒在离麦地那稍远的山谷一边,而商队在下面近海之处。这种布局如果是出自双方约定,穆斯林一方肯定不愿如约作战,因为他们所处地势属软沙地,不利于进攻敌人。而敌人的位置离水源较近,对作战十分有利。然而,安拉使这场战役在双方没有约定,双方均无作战意愿的情况下发生,这是为了“判决一件必行的事”,那就是使坚持真理的穆斯林奇迹般获胜,使愚顽执迷的多神教徒遭受失败,让坚持虚妄者认清自己所走的道路是错误的,而让坚持正信者认识到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这里以“灭亡”和“生存”代表迷误与正信,具有深刻的意味。
对于穆斯林和卡菲尔的一切言论和行为,安拉是全听的,全知的。
43. 安拉为实现那件“必行之事”,在战前让先知穆罕默德在睡眠中梦见敌人既少且弱。先知把这一情况告诉众穆斯林,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士气。假若安拉让他梦见敌人既强又多,肯定会削弱穆斯林的斗志,导致内部分歧,有可能致使战斗失败。但安拉为使“必行之事”发生,让他们避免了这一切,因为安拉是洞察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
44. 当两军交锋后,穆斯林眼中敌人很少,敌人发现穆斯林也很少。敌方头目艾布·哲海勒鼓动他的部下说:“穆罕默德的人还不够吃一只骆驼的人数,你们尽管去抓,去用绳子把他们绑来!”事实上,敌我的兵力十分悬殊,当时穆斯林只有三百一十几人,而多神教徒多达千人。安拉让双方均产生视力错觉,依然是为了实现那件“必行之事”,也因为安拉是一切事情的最终依归。
“又使你们在他们的眼里变成少量的”这是开战之初的情况。到后来战斗越是激烈,敌人觉得穆斯林人数越多。这正是安拉在“伊姆兰的家属”章中所说的:“你们确已得到一种迹象,在交战的两军之中;一方是为安拉而战的,一方是不归信的,眼见这一方有自己的两倍。安拉以他自己的佑助扶助他所意欲的人。对于有眼光的人,此中确有一种鉴戒。”(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