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确,不信者,你是否警告他们,对他们是一样的,他们仍然不归信。
7.故安拉封闭了他们的心与耳,他们的眼上有翳膜;他们将受重大的刑罚。
8.有些人说:“我们确已归信安拉和末日”,其实他们不是信士。
9 他们试图欺瞒安拉和众信士,其实,他们是在自欺,只不过未意识到而已。
10.他们心中有病,故安拉使他们的病变本加厉;他们将因说谎而受痛刑。
11.每当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在地方上搞破坏。”他们就说:“我们只是建设者。”
12.须知,他们正是作恶者,但他们意识不到。
13.每当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应当像众人那样归信。”他们就说:“难道我们要像愚人一样轻信吗?”须知,他们就是愚人,他们却不自知。
14.每当他们遇到信士时就说:“我们已经归信。”而当同他们的魔鬼幽会时,他们说:“我们是你们的同党,我们不过嘲弄他们罢了。”
15.安拉将以其嘲弄还治其人,并将纵任他们彷徨于悖逆中。
16.这些人以正道换取迷误,故他们的经营无利以获,他们不是得正道的。
17.他们如燃火的人,当火光照耀他们四周时,安拉拿去了他们的火光,把他们抛弃在重重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
18.他们既聋又哑且瞎,所以执迷不悟。
19.或者如遭遇大雨者,雨里黑暗重重,雷电交集,他们恐怕雷声震死,用手指塞住耳朵。安拉尽知不信道者。
20.电光几乎夺去他们的视觉,每逢电光照耀他们时,他们就依光前进;当黑暗时,他们驻足。如果安拉意欲,他必夺去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安拉是全能于万事的。
安拉在阐明信士的特征后,紧接着阐述“不信者”和“伪信者”的情况,以便让人们在第一种典型——即敬畏者与其他两种完全对立的典型的特性及其结局之间进行比较,以发现真正的信仰与不信和伪信之间的区别。人有善恶,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然,但任何一个人并非一出生就是敬畏者、不信者或伪信者,其真诚、虚伪或悖逆均属自己的主观选择。这一点,我们会从安拉揭示不信者和伪信者行为时普遍使用的“主动”动词和名词中得到印证。
6. 不信者,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麦地那或穆斯林在每个时代面对的第一种人。经文描述的是各个时代不同环境中“不信者”的共有特征。他们与信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信士心扉与视听为真理而敞开,而不信者对真理置若罔闻,自甘堕落,故安拉封闭了他们的心灵与视听。安拉既已申明《古兰经》是“敬畏者的向导”,不信者对之视而不见,以后世的惩罚警告他们也是无济于事的。
7. 创造万物的安拉掌握着人类的心灵与视听。由于不信者无视警告,安拉使他们的思维和视听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而他们信仰上的失败导致整个生活的失败,进而沦为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当人类甘愿堕落,不求升华时,“重大的刑罚”便成了他们的自然结局。
8. 这是初期的伊斯兰面对的第二种人——伪信者。他们既不具备信士对待真理的坦诚和执着,也不具有悖信者对待罪恶的顽固和执迷,而是言行诡谲,心口不一。如果我们跨越时代的界限,就会看到这种典型存在于各个时代。他们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却无勇气接受真理或拒绝真理的人。这种属性的历史性延续,揭示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阴暗特质。
伪信,往往不会产生于邪恶占据上风的条件下,因为藏匿、阳奉阴违是出于对真理和正义威慑力的恐惧。因此,伊斯兰在麦地那日趋兴盛时,伪信者应运而生。
他们面对信士时,佯言自己是信士,实际上他们绝非信士,“信士”只是他们赖以苟且偷生的面具罢了。
信仰,从根本上讲,是心灵的感动,灵魂的颤抖。当“口舌确认”代表内心的真诚信仰时,它被视为信仰的要素之一,而如果它仅仅是有口无心的空洞表白,那么,它只是内心虚伪的遮盖而已。
9. 他们竟视自己的“懦弱”为“能力”,视“愚钝”为“机智”,这是何等的自欺!
信仰作为个人受益的途径,有无信仰只说明个人的得失,对信士无影响,对安拉更无影响。
经文在肯定他们的行为是“自欺”的同时,又指出他们欺瞒信士实际是在欺骗安拉,这无疑预示着他们将来的悲惨结局。
10.“他们试图欺瞒安拉和众信士,其实,他们是在自欺,只不过未意识到而已。”他们为何欺骗安拉和信士?因为他们心灵变态,病入膏肓。
于是,安拉任其病变自行恶化。
病病相生,积重难返,是宇宙间不可更改的规律。
因此,他们心甘情愿地奔赴自掘的墓穴:他们因为在关乎信仰的重大问题上弄虚作假而受痛刑。
11. 他们强词夺理,拒谏饰非,明目张胆地颠倒是非,混淆善恶,视“破坏”为“建设”,其执迷何等严重!
一个人的心灵失去规范和约束,他衡量事物的尺度必然产生偏差,意识不到到自己行为的卑劣。
12. 因而,安拉向世人庄严宣布:他们就是作恶者,只不过私欲蔽心,执迷障目,意识不到而已。
13. 非但如此,他们还自视清高,死守蒙昧时代腐朽的贵族意识,认为跟随穆罕默德是贫贱者的行为,他们身为贵族怎能屈就?
显然,他们所说的“愚人”,是指真诚归信使者,全身心投入伊斯兰事业的穆斯林。而他们将这些人称为“愚人”,实际表明他们已经站在了真理的对立面。
于是,安拉向世人宣布:他们就是冥顽不灵者,但他们无自知之明。
14. 他们每次遇到信士时就说:“我们已经归信。”这是他们自欺欺人的惯常形式。口是心非是“伪信者”的本质特点,他们以此掩饰灵魂的卑劣和意志的脆弱。“而当同他们的魔鬼幽会时,他们说:‘我们是你们的同党,我们不过嘲弄他们罢了。’”这里揭示了伪信者与他们的“魔鬼”——麦地那犹太人之间的罪恶关系。在伊斯兰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他们苟延残喘,相互利用,狼狈为奸。一向对犹太人言听计从的伪信者,一方面须在信士面前隐匿自己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要讨好自己的恶魔。“在嘲弄信士方面,我们都是统一阵线”才是他们的肺腑之言。
15. 他们伪装信士嘲弄安拉和穆斯林,安拉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安拉将以其嘲弄还治其人,并将纵任他们彷徨于悖逆中。”试想,被安拉嘲弄者还会有好的结局么?
16. 他们的实际情况是舍利求弊,弃本逐末。面对优劣的抉择,他们像眼高手低的商人,其经营自然不会获利。信仰和人生道路的抉择亦同此理。
17. 比喻,是帮助理解的最佳途径之一,它可使抽象概念、高远意境变得具体形象,这是《古兰经》和圣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
这里喻示伪信士的仓皇和凄楚情景。
他们最初并没有像纯粹的不信者那样对真理闭目塞听,置若罔闻,但他们在明白真理后,由于重利轻义,离弃正道,追逐迷误,以伪装的“信仰”在麦地那掩人耳目,苟且一时,但终究未能避免画皮被揭开的结局。他们最初点燃“信仰的火光”是为了趋利避祸,而当他们发现为信仰需要付出的代价无法使他们达到“获利”的目的,遂将当初点燃的“火光”抛弃,而复归于之前的“黑暗”状态。既然他们自己弃明投暗,所以“安拉把他们抛弃在重重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
18. 安拉造耳以听真理,造舌以言真理,造眼以观万物创造之奇妙,感悟安拉的伟大,信主拜主。然而,他们闭目塞听,废弃了安拉创造它们的根本作用,因此他们无异于聋子、哑子、瞎子。
19. 这是对伪信者的另一种比喻。他们犹如在疑惑、悖逆、犹豫的“黑暗”之中受到正信“甘霖”的滋润,“雨水”虽甘之如饴,其降落时却雷电交加,他们极度恐惧,用手指塞住耳朵,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忘却了“甘霖”的甜美。安拉是洞察他们内心世界的。
20. 信仰的“电光”铮亮夺目。他们因伊斯兰而获利时,在正道上行进;而当信仰面临严峻考验时,便裹足不前。假若安拉意欲,完全可以因此褫夺他们业已废弃的视听。因为安拉是无所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