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سَيَقُولُ ٱلسُّفَهَآءُ مِنَ ٱلنَّاسِ مَا وَلَّىٰهُمۡ عَن قِبۡلَتِهِمُ ٱلَّتِي كَانُواْ عَلَيۡهَاۚ قُل لِّلَّهِ ٱلۡمَشۡرِقُ وَٱلۡمَغۡرِبُۚ يَهۡدِي مَن يَشَآءُ إِلَىٰ صِرَٰطٖ مُّسۡتَقِيمٖ (142) وَكَذَٰلِكَ جَعَلۡنَٰكُمۡ أُمَّةٗ وَسَطٗا لِّتَكُونُواْ شُهَدَآءَ عَلَى ٱلنَّاسِ وَيَكُونَ ٱلرَّسُولُ عَلَيۡكُمۡ شَهِيدٗاۗ وَمَا جَعَلۡنَا ٱلۡقِبۡلَةَ ٱلَّتِي كُنتَ عَلَيۡهَآ إِلَّا لِنَعۡلَمَ مَن يَتَّبِعُ ٱلرَّسُولَ مِمَّن يَنقَلِبُ عَلَىٰ عَقِبَيۡهِۚ وَإِن كَانَتۡ لَكَبِيرَةً إِلَّا عَلَى ٱلَّذِينَ هَدَى ٱللَّهُۗ وَمَا كَانَ ٱللَّهُ لِيُضِيعَ إِيمَٰنَكُمۡۚ إِنَّ ٱللَّهَ بِٱلنَّاسِ لَرَءُوفٞ رَّحِيمٞ (143) قَدۡ نَرَىٰ تَقَلُّبَ وَجۡهِكَ فِي ٱلسَّمَآءِۖ فَلَنُوَلِّيَنَّكَ قِبۡلَةٗ تَرۡضَىٰهَاۚ فَوَلِّ وَجۡهَكَ شَطۡرَ ٱلۡمَسۡجِدِ ٱلۡحَرَامِۚ وَحَيۡثُ مَا كُنتُمۡ فَوَلُّواْ وُجُوهَكُمۡ شَطۡرَهُۥۗ وَإِنَّ ٱلَّذِينَ أُوتُواْ ٱلۡكِتَٰبَ لَيَعۡلَمُونَ أَنَّهُ ٱلۡحَقُّ مِن رَّبِّهِمۡۗ وَمَا ٱللَّهُ بِغَٰفِلٍ عَمَّا يَعۡمَلُونَ (144) وَلَئِنۡ أَتَيۡتَ ٱلَّذِينَ أُوتُواْ ٱلۡكِتَٰبَ بِكُلِّ ءَايَةٖ مَّا تَبِعُواْ قِبۡلَتَكَۚ وَمَآ أَنتَ بِتَابِعٖ قِبۡلَتَهُمۡۚ وَمَا بَعۡضُهُم بِتَابِعٖ قِبۡلَةَ بَعۡضٖۚ وَلَئِنِ ٱتَّبَعۡتَ أَهۡوَآءَهُم مِّنۢ بَعۡدِ مَا جَآءَكَ مِنَ ٱلۡعِلۡمِ إِنَّكَ إِذٗا لَّمِنَ ٱلظَّـٰلِمِينَ (145) ٱلَّذِينَ ءَاتَيۡنَٰهُمُ ٱلۡكِتَٰبَ يَعۡرِفُونَهُۥ كَمَا يَعۡرِفُونَ أَبۡنَآءَهُمۡۖ وَإِنَّ فَرِيقٗا مِّنۡهُمۡ لَيَكۡتُمُونَ ٱلۡحَقَّ وَهُمۡ يَعۡلَمُونَ (146) ٱلۡحَقُّ مِن رَّبِّكَ فَلَا تَكُونَنَّ مِنَ ٱلۡمُمۡتَرِينَ (147)
【译文】

142.那些愚人将说:“他们为什么要改变原来的朝向呢?”你说:“东西方都是安拉的,他要引导他所意欲的人走正道。”
143.我还使你们成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做世人的见证,使者做你们的见证。我让你们转向原先的方向,是为了甄别跟随使者的人和背叛使者的人。这确是件难事,但对蒙安拉引导者却不难。安拉绝不使你们的信仰徒劳无酬。对于人类,安拉是至爱的,至慈的。
144.我已见你再三仰视天空,我一定会让你转向你喜爱的朝向。你就将你的脸转向禁寺。无论你们在哪里,都将脸朝向禁寺。有经的人都知道这是发自他们养主的真理,安拉绝不忽视他们的行为。
145.的朝向;他们互相也不接受彼此的朝向。如果你在获得真知后顺从他们的私欲,那么你就会成为不义的人。
146.我赐予经典的那些人,他们像认识自己的儿女一样认识他,他们中有一些人却明知故犯地隐瞒真理。
147.这是降自你的养主的真理,你绝不可成为怀疑之人。

『提示』

同前面揭露犹太人罪行和阴谋的经文一样,这几节经文继续揭示这些人在穆斯林改变礼拜朝向的问题上借题发挥,制造舆论的企图。

【注释】

142. 从经文降示的背景看,这里的“愚人”主要指犹太人,正是他们在改变朝向的问题上提出了此类疑问:“穆斯林为何要改变原来的朝向?”众所周知,早期穆斯林自礼拜定为主命起一直朝向麦加的克尔白礼拜,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迁徙麦地那后奉命朝向耶路撒冷远寺。朝向的改变,包含重大哲理,那就是“为了甄别跟随使者的人和背叛使者的人”。通过改变朝向,安拉要告诉那些将克尔白视为民族优越性标志的阿拉伯人:信仰,意味着绝对服从安拉的命令,信仰者须摆脱任何世俗或地域观念的束缚,方能称得上是穆斯林——服从安拉的人。此外,朝向远寺也是对其神圣性的一种肯定,这是从天启命令中不难看出的。然而,那些玩世不恭、自始至终对伊斯兰极尽破坏之能事的犹太人,却自以为找到了攻击穆斯林的理由,叫嚣说:穆斯林放弃对克尔白的朝向而改朝远寺方向,说明他们原先的朝向是错误的,否则他们何必改变朝向呢?而当穆斯林朝向远寺方向十六个月(或十七月)后又重新朝向克尔白时,他们又说:穆斯林们朝向远寺期间所礼的拜功岂不是无效了吗?于是,安拉正告他们和穆斯林: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朝向,而在于朝向时遵从何种旨意,是民族意识,地域观念,世俗倾向,还是遵从安拉的命令?这才是甄别是否遵循正道的尺度。而“朝向”只不过是安拉顺应人类以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习性而采用的一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一成不变的神圣性。
143. 经文提醒穆斯林铭记安拉的恩典:安拉不但将他们引向了伊斯兰的大道,还通过朝向的改变锤炼他们的信仰;他为他们选择先知易卜拉欣的朝向——克尔白,使他们成为见证世人的民族。关于经文中“见证世人”的涵义,伊玛目伊本·凯西尔援引相关圣训作了解释。先知说,在复生日,每个先知都要带着自己的民众来接受安拉的审判。安拉会问民众:可曾有先知向你们传达我的教诲?他们矢口否认,说不曾有谁传达过教诲。于是安拉问他们的先知:你是否传达了我的教诲?先知回答:我确已传达。安拉问:有谁可以为你作证?先知答:穆罕默德和他的民族可以为我作证。于是穆罕默德和他的民族被传唤至审判场,安拉问他们:你们能作证这位先知确已向他的民众传达了我的教诲吗?他们回答:是的,他确实已经传达。安拉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说:我们的先知告诉我们,所有先知均已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布哈里、提尔密济、奈萨依等辑录)
穆斯林这个民族的“中正”特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在信仰上,它不会只重视精神领域,而忽视物质领域,而是遵循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为,物质和精神并重的道路;在体制上,它既不完全移权于法律的威慑,也不纯粹依赖良心的自觉,而是使消极的法制与积极的教育相配合,既肯定人类向善的优点,又注视人性向恶的弱点;在地理位置上,伊斯兰发祥于东西南北的中心位置,可将拯救人类的精神养料均衡地输送到四面八方,这也是它作世人“见证”的条件之一;在时间上,它站在人类童年结束,理性成熟期到来的最高点上,为人类拂去长期沉积于其躯体的迷信邪说尘埃,使它纯洁如初地走向正道。
为了维护这个中正民族的纯洁性,甄别真正的成员和混迹其中的蛀虫是必要的措施,而改变朝向是一种有效的甄别方式。改变朝向,对于将之视为民族优越标志的人们来说,确实是困难的,但对于随时准备服从安拉的命令,不受制于私欲的人则不然。
“安拉绝不使你们的信仰徒劳无酬。”这里的“信仰”指朝向远寺期间穆斯林所礼的拜功,即你们十多个月朝向远寺所礼的拜功是正确的。伊玛目伊本·凯西尔等绝大多数注疏家都如此注释这节经文。此外,这种将礼拜等同于信仰的表述,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信仰和行为的不可分割性。
“对于人类,安拉是至爱的,至慈的。”安拉无限的仁爱决定了他要使人类在天启的指导下走向中正和成功,并使他们行有所果。
144. 面对犹太人的狂妄叫嚣,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一次次眺望远空,他多么希望安拉降下启示,让他重新朝向以前的方向——克尔白,因为转向远寺不但没有唤起这些有经人的良知而让他们与穆斯林一道趋于安拉的正教,反而成了他们反对伊斯兰的把柄。洞察一切的主彻知先知的心迹,答应了他内心的渴求,再度让他转向克尔白,而且将克尔白定为他和世代穆斯林永远的朝向。安拉同时也为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揭示了有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这种反动立场并非出于无知,他们已从自己的经典中知道克尔白是先知易卜拉欣奠基的安拉的第一座朝房,他们的挑剔和反对纯属私欲作祟。
“安拉绝不忽视他们的行为”,这是对这些有经人的严厉的警告,其中蕴涵着安拉对先知的安慰和支持。
145. 安拉告诉先知穆罕默德:无论你拿来多少证据,都无法说服有经人,因为他们缺乏的不是证明真理的证据,而是接受真理的诚意。对于甘受私欲摆布者,用理性和证据去说服是无济于事的,他们根本不会接受你的朝向。因为即使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他们也不接受彼此的朝向。原本,先知穆萨和尔撒同朝一个方向,但在尔撒去世,引支勒遭到篡改后,基督教放弃了原来的朝向。自安拉降示此节经文后,先知和穆斯林只能朝向麦加的克尔白礼拜,不可再朝向其它方向礼拜,因为在朝向问题上,穆斯林只遵从安拉的安排。两条道路的区别,性质是如此明显,作为穆斯林,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安拉的道路,遵从安拉的意志,否则必然是不义之人。(ظلم)一词在汉语中常常被译为“不义”、“亏枉”等,它的阿拉伯语本意是“将某事物放在不适合它的位置”,也即“本末倒置”、“是非颠倒”、“不恰如其分”之意。在《古兰经》中,安拉将人的“以物配主”行为,称作(ظلم):“的确,以物配主是严重的不义。”(31:13)那是因为人将被造物放在了与造物主同等的位置。这也暗指人类所遭遇的任何伤害、亏枉、不义,均与信仰上的是非颠倒有着直接的关系。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这一告喻,实际上是对所有穆斯林的警示。
146. 安拉继续向穆斯林揭示有经人的本质:他们反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并非偶然,亦非盲目,更非无知,而是因为深知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真实情况才反对他的。他们明白,承认穆罕默德的使者身份,意味着将丧失“上帝选民”的地位,永远统治他族的狂想也将化为泡影!这充分说明他们是昧着良心否认使者的。
安拉说他们中有“一些人”明知故为地隐瞒真理,这是指他们中的学者。他们如同认识自己的子女般深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先知身份,然而他们最终还是隐瞒了真相。
147. 安拉阐明有经人的本质后,告诉先知:不要像他们那样对天启真理心存怀疑。当然,先知对安拉的言语从来都是深信不疑的。安拉在另一节经文对先知(愿主福安之)说“如果你对我降示给你的经典心存怀疑,那你就去问问以前曾受经典的人”时,先知回答:“我不怀疑,也不必问。”安拉对先知直接使用“怀疑”一词,除了暗指先知作为“人”,在无天启指导时有陷入错误的可能性外,也强调他在教门的重大问题上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垂范于所有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