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你不要使任何物与安拉同受崇拜,以免你变成受责备、遭遗弃的。
23.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俩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跟前活到了高龄,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
24.你应当毕恭毕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抚育我那样。
25.你们的主最知道你们心中所想的。如果你们是善良的,那么,他对于常常悔过者确是至赦的。
26.你应当把亲戚、贫民、旅客应得的施予他们,你不要挥霍;
27.挥霍者确是恶魔的朋友,恶魔是辜负主恩的。
28.如果你求得主的恩惠后才能周济他们,那么,你应该对他们说温和的话。
29.你不要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也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的受责备者。
30.你的主必为他意欲者放宽给养,必为他意欲者限制给养。你的主对于他的众仆确是彻知的,确是明察的。
前面几节经文中,安拉指出了人类的两种不同追求及其结局,这里则阐述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天启信仰原则,以及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以说明信仰不只是内心的信念和口头的表白,而是在生活各个领域严格实践安拉的命禁,这也正是人真正追求两世幸福的体现。
22. 这里第二人称“你”,看似针对先知,实际是对所有穆斯林乃至全人类的告诫。即人们不应舍弃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安拉,而崇拜一些被造物,或将一些被造物与安拉同等对待。这是严重的信仰错位,必将遭到安拉的谴责和弃绝。
23-29.阐明人对主宰应有的态度之后,经文紧接着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而这是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应有的表现:
(1)将对安拉独一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崇拜行动:“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崇拜,是一个概括性词汇,它不仅指具体的崇拜仪式,也包括以追求安拉喜悦为目的的一切行为,诸如言谈举止,思想意念等。认主独一,拜主独一既是伊斯兰信仰的核心,也是穆斯林生活的内容。
(2)孝敬父母:“应当孝敬父母。”在《古兰经》中,孝敬父母往往与崇拜安拉并列在一起被强调。甚至有时将感谢安拉和感谢父母,作为同一个动词的双宾语。如:“你当感谢我和你的父母。”(31:14)这不仅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生命的来源,同时也提醒人们,除了安拉的慈爱之外,人获得疼爱最多、拖累最多的是父母。这也是经文将崇拜和感谢安拉与孝敬父母相提并论的哲理。这里的孝敬,包括言论与行动、精神与物质全方位的呵护。尤其当父母年迈时,子女不得在言行上表现出些微的不耐烦或者不敬:“如果他俩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跟前活到了高龄,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先知(愿主福安之)告诉我们,照顾和呵护年迈的父母,是入乐园的条件。有一次,先知悄声自语:“他真可悲!他真可悲!他真可悲!”人们问:“安拉的使者!谁真可悲?”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是这样一种人,他的一双父母或其中一个年迈,但他却未能因孝敬他们而入乐园。”(穆斯林辑录)显而易见,经文中“不要对父母说‘呸!’”“不要喝斥他俩”和“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三种说话方式的排列次序,有深刻意味,就是说,不对父母说“呸”的人,更不会“喝斥”父母,他们对父母必然以礼相待。
“你应当毕恭毕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抚育我那样。’”父母的恩德之大,远非子女用自身的感激所能报答,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恩不言谢”。不言谢是因为“谢”本身与“被谢”相比,实在太渺小,太不相称。所以,我们需要用心向创造人类,赋予人类一切的安拉伸出双手,祈求安拉替我们报答父母,慈爱父母,就像他们在我们年幼时慈爱我们一样。
对父母的孝敬,不但要充分体现在父母生前,还要延续到父母去世之后。一位辅士曾问先知:“安拉的使者!我父母去世后,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对他们尽孝心?”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是的,你还应该做四件事情:为父母祝福并求饶恕;履行父母未竟的约言;善待父母生前好友;结续父母骨肉。这些是你父母去世之后应尽孝心的事。”(艾哈迈德、艾布•达乌德、伊本•玛哲等辑录)
“你们的主最知道你们心中所想的。”这既是对子女的警告,又是对他们的安慰。警告的是那些忽视孝敬父母,或装模作样地“善待父母”,以盗孝子虚名的人。安拉全知他们内心,将严厉惩罚他们。安慰的则是那些始终真诚孝敬父母,但父母依然不领情的人,和无意中得罪父母,然后立即悔罪之人,对于这种人,安拉的许约是:“如果你们是善良的,那么,他对于常常悔过者确是至赦的。”
(3)善待亲戚、贫民、旅客:“你应当把亲戚、贫民、旅客应得的施予他们。”善待和同情他人,是善良人性的表现。面对诸多同情爱护对象,应该有先后次第和轻重缓急之分。经文所提到的,也正是一些必须照顾和急需救助之人。
(4)严禁挥霍浪费:“你不要挥霍,挥霍者确是恶魔的兄弟,恶魔原是辜负主恩的。”人固然有花费自己钱财的权利,但他必须把握花费而不挥霍,节俭而不吝啬的消费原则,必须恪守中道:“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中和意味着平衡和适当,这是伊斯兰在经济、社会和宗教问题上永不变更的原则。经文之所以将挥霍者谥为“恶魔的兄弟”,是因为他们顺从了恶魔的意志,执行了恶魔的指令,这是他们远离正确信仰所致。正如安拉所说:“谁要是无视至仁主的教诲,我就让一个恶魔附在谁的身上,成为他的朋友。”(43:36)
伊本•麦斯欧德说,浪费就是把钱财费用于非真理之道。穆扎希德说,一个人即便将自己的全部钱财费用于真理之道,也不算浪费;假使一个人将一点钱财用于非真理之道,那就是浪费。当有人将全部钱财用于善事时,别人对他说:“浪费无好事。”他答:“好事无浪费。”
经文中的“恶魔原是辜负主恩的”一句表明,跟随恶魔唆使而挥霍浪费,是辜负主恩的一种罪行。
(5)如果一时没有能力满足贫困者的周济要求,那么就应善言许诺:“如果你求得主的恩惠后才能周济他们,那么,你应该对他们说温和的话。”
(6)消费适度:“你不要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也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的受责备者。”将手束在脖子上或完全伸开,是对消费中吝啬和挥霍两种极端做法的形象比喻。悭吝不舍和挥金如土,都不符合穆斯林的消费模式,都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理财方面,先知(愿主福安之)有诸多精辟的教导,如:“节俭者不贫穷。”(艾哈迈德辑录)“节俭开支,是生活的一半。”(百海盖辑录)“计划是生活的一半;和善是睿智的一半;忧郁是衰老的一半……”(代莱密传述)
30.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人应该积极努力,但无论如何努力,人依然不能掌握自己的贫富:“你的主必为他意欲者放宽给养,必为他意欲者限制给养。”即一个人的贫与富取决于安拉的“意欲”。安拉使一个人贫困,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喜爱那个人,说不定那正是喜爱的一种象征,因安拉知道贫困比富裕更适宜于这个人;安拉使一个人富裕,并不一定意味着喜爱那个人,或许那正是因为不喜爱他,甚而,是对他的一种明升暗降。当然,那或许也是对好人的赏赐。无论是富裕或贫困,我们必须坚信安拉的安排最公平、最富于哲理:“你的主对于他的众仆,确是彻知的,确是明察的。”伊玛目苏优退引述了这样一段古都斯圣训:安拉说:“我的有些仆人,最适宜于他信仰的只有清贫,假使我使他富裕,那会毁坏他的教门;我的另一些仆人,最适宜于他的是富裕,假使我使他贫穷,那也会毁坏他的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