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他们去世之后,一些不肖子孙继承了他们。这些人废弃拜功,顺从欲望,他们将遇恶报。
60.但悔罪而归信,且行善者除外。他们将入乐园,不受丝毫亏待。
61.那是永久的乐园,是至仁主冥冥中应许其众仆的,他的诺言确是要履行的。
62.他们在那里听不到恶言,只听到祝愿平安;他们在那里朝夕获得给养。
63.这就是我将让众仆中的敬畏者继承的乐园。
人类历史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因为人类中既有善良者和正直者,也有卑劣者和邪恶者。安拉在前面的经文中赞扬了人类的楷模——众先知之后,在这里揭示人类历史阴暗的一面:虽然这些先知为各自的民族指明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并率先示范做出了榜样,但他们的后代——既指有血缘关系的,也包括同一族系的——却与祖先背道而驰。这说明每个人拥有抉择善恶的自由意志,先人的优秀可以继承却不能遗传,更不能世袭。当然,对那些愿意悔改自新者,安拉一直敞开希望之门——忏悔。
59. 忠于安拉、恪守正道的先知离世之后,出现了一些与先人的信仰和行为背道而驰的不肖子孙。他们自诩为先知的追随者,却不能遵从最起码的信仰功课——礼拜。穆斯林的念礼课斋朝五功,绝大部分以有能力履行为前提条件,惟拜功例外。因为拜功不需要特殊的能力,人只要一息尚存,意识清醒,就能够履行。拜功是人与主之间最后的一丝联系,拜功的终止,意味着人与主宰关系的彻底断裂。一个人放弃与安拉的联系,结果是什么?经文总结说:“他们将遇恶报。”因此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礼拜。谁放弃了它,他就已经叛教。”(艾哈迈德、提尔密济、奈萨依等辑录)一个人,如果放弃拜功而与主脱离联系,他就归附恶魔的党羽,恶魔便唆使他为所欲为,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深陷迷误之中。因此有些智者说,人生在世概括起来,在走两条道路:或是安拉的道路,或是恶魔的道路;或升华,或堕落;或高尚,或卑贱;或成功,或失败。除此此外,没有第三条路可循。
60-62.人虽然会误入歧途,滑向邪恶,但也有可能良心发现,翻然悔悟。所以安拉为人类开启了一道永不关闭的大门——忏悔之门。只要人愿意在奄奄一息、不省人事之前悔改,就有望蒙获安拉的赦宥。如果他及早悔悟,力行善功,那么必将进入乐园:“但悔罪而归信,且行善者除外,他们将入乐园,不受丝毫亏待。”“惟悔过而且归信并行善功者,安拉将勾销其罪行,而录取其善功。安拉是至赦的,是至慈的。悔过而且行善者,确已转向安拉。”(25: 70-71)
安拉是这样描述乐园的:
(1)“那是永久的乐园,是至仁主冥冥中应许其众仆的,他的诺言确是要履行的。”即这永恒的乐园,属于那些虽未看见却笃信不疑的信士。这一许诺必定实现。“冥冥中”的意思,是早在创造乐园之时,在人类还不知晓之时,安拉已经将它许诺给他们了。
(2)“他们在那里听不到恶言,只听到祝愿平安。”如果说人在今世即使处于最美好的环境都有可能受到伤害,遇到烦恼,那么在后世的乐园,他们时刻听到、见到的都是平安:“他们在乐园里,听不到恶言和谎话,但听到说:‘祝你们平安!祝你们平安!’”(56:25-26)
(3)“他们在那里朝夕获得给养。”乐园的饮食不为饥渴,纯为享受。
63.人类懂得无功不受禄的道理,那么谁有资格享受如此美好的乐园呢?安拉说:“这就是我将让众仆中的敬畏者继承的乐园。”即他们有两个特征:
(1)完全认识到安拉是创造自己、养育自己的主宰,自己理应确信安拉,感谢安拉,记念安拉,崇拜安拉,做安拉的忠仆。
(2)一生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地追求安拉喜悦,避免安拉恼怒。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人前还是背后,都表里如一,始终不渝地履行一个奴仆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