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有人争论安拉的问题,但他既无知识,又无指导,且无明白的经典。
9.他傲慢地走开,以便诱人叛离安拉的大道。他在今世要受凌辱,复活日我要让他尝试烧灼的刑罚。
10.这是因为你所犯的罪行,也因为安拉绝不亏待众仆。
11.有人在边缘上崇拜安拉,若获福利,他就安然享受;若遭祸害,他就轻率背叛。他将失去今世和后世,这是明显的亏折。
12.他舍安拉祈祷那些对他既无祸又无福的东西,这是极度的迷误。
13.他祈祷那些有近祸而无远福的东西,他的援助者真恶劣!他的同伴真恶劣!
14.安拉必定要使归信而且行善者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安拉确是为所欲为的。
前面的经文中提到,有人无知地辩论有关安拉的问题,并顺从叛逆的恶魔意志。在这里,进一步揭示这种人的丑恶面目。同时,说明另两种人——信仰薄弱、唯利是图者和信仰坚定、身体力行的信士的情况。
8. 据传述,这节经文是针对艾布·哲赫勒和乃铎尔·本·哈里斯两个逆徒降示的。这两人在白德尔战役中被消灭。他们生前最喜好之事,就是毫无根据地争论有关安拉的问题。经文指出,人类中有一些人总是“既无知识,又无指导,且无明白的经典”地争论安拉的存在、属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本不属于人类争论的范围。有关安拉本体和属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天启经典去了解。
9-10.这些人我行我素,毫无根据地争论他们根本不该涉及的问题,却对使者和信士真理的召唤置之不理。他们故意对真理表现出不理不睬的样子,意在迷惑他人叛离安拉的大道。他们属于毫无希望之人,安拉在今世要使他们蒙受凌辱,在后世以火刑予以惩罚。届时,安拉会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你所犯的罪行,安拉绝不亏待众仆。”因为,不让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是对善良者的不公。
11. 这是另一种人的情形,他们唯利是图,将信仰作为牟利的手段——如果获利,便说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如果遭受某种损失,便归罪于信仰。伊本•阿巴斯阐述此节经文的降示背景说:有一个人,来到麦地那归信了伊斯兰,不久他的妻子生了男孩,马也产了仔,他高兴地说这个宗教真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会说这个宗教不好。伊本•麦斯欧德说,这节经文也针对这样一个犹太人:他入教后不久,突然双目失明,钱财和子女方面也受到一些损失,他便认定这是归信伊斯兰导致的,便说自己信仰这个宗教没有得到任何好处。须知,信仰不是谋利的手段,人在信仰后获得的利益或遭受的损失,恰恰是安拉对这种信仰的锤炼和考验。人要么在这种考验中成功,要么两世亏折。安拉把这种人比喻为“边缘上崇拜安拉”的人,以说明他们的信仰,如立于悬崖边缘的人,摇摇欲坠。
12. 这些人用投机、功利的心态对待正教,而对错误信仰,却极度痴迷:“他舍安拉祈祷那对他既无祸又无福的东西。”他们对远不如自己的泥石偶像,或同自己一样的人物顶礼膜拜,寄托希望。其实那些东西根本不能影响他们的福与祸,他们的做法是极度的迷误。
13. 说他们舍弃安拉而崇拜的东西无福无祸,是指那些受拜对象本身的能力而言。而如果说它们根本不带来祸患,也不尽然,人对它们寄予厚望,希望它们援助而无实际结果本身就是祸害,所以安拉说:“他祈祷那有近祸而无远福的东西,他的援助者真恶劣!他的同伴真恶劣!”
14. 这是与上面提到的人完全不同的一种人,他们是心怀正信,身体力行的信士。凭借正信,他们实现了人应该拥有的价值。由于崇拜独一无二的安拉,他们摆脱了物欲的奴役,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种人的生活方式,正是安拉所喜悦的,所以要兑现对他们的许诺:“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
“安拉确是为所欲为的。”即安拉的意志是必然实施的,不可抗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