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ٱللَّهُ نُورُ ٱلسَّمَٰوَٰتِ وَٱلۡأَرۡضِۚ مَثَلُ نُورِهِۦ كَمِشۡكَوٰةٖ فِيهَا مِصۡبَاحٌۖ ٱلۡمِصۡبَاحُ فِي زُجَاجَةٍۖ ٱلزُّجَاجَةُ كَأَنَّهَا كَوۡكَبٞ دُرِّيّٞ يُوقَدُ مِن شَجَرَةٖ مُّبَٰرَكَةٖ زَيۡتُونَةٖ لَّا شَرۡقِيَّةٖ وَلَا غَرۡبِيَّةٖ يَكَادُ زَيۡتُهَا يُضِيٓءُ وَلَوۡ لَمۡ تَمۡسَسۡهُ نَارٞۚ نُّورٌ عَلَىٰ نُورٖۚ يَهۡدِي ٱللَّهُ لِنُورِهِۦ مَن يَشَآءُۚ وَيَضۡرِبُ ٱللَّهُ ٱلۡأَمۡثَٰلَ لِلنَّاسِۗ وَٱللَّهُ بِكُلِّ شَيۡءٍ عَلِيمٞ (35)
【译文】

35.安拉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像一座灯台,那座灯台上有一盏明灯,那盏明灯在一个玻璃罩里,那个玻璃罩仿佛一颗灿烂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榄油燃着那盏明灯;它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的油,即使没有点火也几乎发光——光上加光——安拉引导他所意欲者走向他的光明。安拉为众人设了许多比喻,安拉是全知万事的。

『提示』

安拉确立保护个人和社会纯洁的种种行为规范后,话题又回到信仰问题上,因为一切法制及规定产生作用的源动力,在于人内心对安拉的认识和信仰。这节经文对安拉的“引导”作了一种奇妙的比喻。

【注释】

35. 安拉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他也创造了光明。这里说“安拉是天地的光明”,是为人类理解安拉的引导而设的比喻。伊本•阿巴斯说,“安拉是天地的光明”即安拉是天地万物的引导者。“他的光明像一个壁龛,其中有一盏明灯,那盏明灯在一个玻璃罩里。”对于 “他的光明”,注疏家们一致解释为“正信”。当然,亦可理解为《古兰经》、伊斯兰和安拉的引导。将正信比作“光明”,将悖逆比作“黑暗”的例子,在《古兰经》中比比皆是。意思是说,安拉将正信比作“明灯”,而将人的胸膛比作“壁龛”,将人的心灵比作“玻璃罩”。明灯被放进去之前,壁龛是黑暗的,放入之后豁然明亮。同样,人获得正信之前,其内心是黑暗的,接受安拉的引导之后,他的心胸被照亮。
安拉进一步比喻道:“那个玻璃罩仿佛一颗灿烂的明星。”即喻指“心灵”的“玻璃罩”本身因其清澈剔透,仿佛就像一颗明星。玻璃罩晶莹剔透,灯光便耀眼四射;当它赃污不堪时,灯光也难以外露。心灵与信仰的关系正是如此。正如先知(愿主福安之)所言,当人干一件罪恶时,他的心灵便有了一个污点,干的罪越多,污点越多,直至彻底变黑,此时人怎能表明他有信仰呢?辨别一个人心灵明暗、信仰强弱的标识,是看他对善与恶的分辨能力,面临诱惑时的抵抗能力和陷入罪恶时的悔悟能力。
而喻指“正信”的明灯,则是由“吉祥的橄榄油”点燃的:“用吉祥的橄榄油燃着那盏明灯。”至于那吉祥的橄榄树的情况,则更是与众不同:“它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因为偏东或偏西的树,享受不到充足的光照,其生长和结果均不完美。“橄榄树”则既不偏东也不偏西,而是居中,不受任何东西的遮挡。从而,它的油清澈到即使没有点燃也几乎发光的程度。真可谓:灯发光,灯罩发光,油也几乎发光,光上加光!只有安拉引导的人,才能获得如此之光。
“安拉为众人设了许多比喻,安拉是全知万事的。”安拉设此类比喻,旨在为人们阐明正信与正道。以上是安拉为“最完美的信仰”设置的比喻,以便鼓励人们朝它的方向努力,使整个人生充满纯洁和光明。至于人类是否遵循,安拉是全知的,将在后世予以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