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当安拉和使者判决一件事的时候,男女信士不再有选择的余地。谁违抗安拉和使者,谁已陷入明显的迷误。
37.当时,你对那个安拉曾施予恩惠,你也曾施予恩惠的人说:“你应当挽留你的妻子,你应当敬畏安拉。”你把安拉所欲昭示的隐藏在心中,安拉是更应当为你所畏惧的,你却畏惧众人。当宰德离绝她的时候,我让你娶她为妻,以便信士们不再为娶他们义子离异的妻子感到为难。安拉的命令,是必须奉行的。
38.作为先知,不应对安拉为他规定的事感觉为难。安拉曾以此为古人的常道。安拉的命令是已决的定案。
39.众先知是传达安拉使命的人,他们畏惧他,除安拉外,他们不畏惧任何人。安拉足为监察者。
40.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安拉是全知万物的。
众所周知,宰乃布•宾特•杰哈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妻子之一。她原本是先知的义子宰德·本·哈利塞的离异妻子,安拉在废除蒙昧时代遗留的义子制时,命令先知穆罕默德与她结婚,而这是蒙昧时代的一大禁忌。安拉让先知这样做,是为了彻底废除这种毫无道理的蒙昧习俗。这个段落的经文讲述了先知穆罕默德不畏人言,坚决服从主命,建立这一婚姻的过程。
36. 不论性别,只要是穆斯林,就要绝对服从安拉和使者的决定,而不应该有个人选择:“当安拉和使者判决一件事的时候,男女信士不再有选择的余地。”这正是穆斯林——服从者的涵义之体现,否则就是悖逆:“谁违抗安拉和使者,谁已陷入显著的迷误。”
37. 宰德是当时伊斯兰体制下获得自由的众多奴隶之一,而宰乃布是古莱什贵族之女。他俩的婚姻结合,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倡导的人类平等原则。但是,他俩的婚姻并不幸福,宰德曾多次向先知抱怨妻子常常对自己表现出的骄矜之气,想与她离婚。而先知一再劝说宰德与妻子和好,放弃离婚念头。这正是安拉说的:“当时,你对那个安拉曾施予恩惠,你也曾施予恩惠的人说:‘你应当挽留你的妻子,你应当敬畏安拉。’”这里的“那安拉曾施予恩惠,你也曾施予恩惠的人”正指宰德,安拉施予他的恩惠,就是使他成为穆斯林,而先知施予他的恩惠,则指为他恢复自由,并悉心教育他,收他为义子。实际上,先知在劝说宰德不要与妻子离婚时,已经知道他们的婚姻已不能持续,而且安拉已经晓喻:他将与宰乃布结婚。因此,安拉说:“你把安拉所欲昭示的,隐藏在你的心中,安拉是更应当为你所畏惧的,你却畏惧众人。”的确,义父与义子离异的女人结婚,这在蒙昧时代的传统观念中是一件不齿之事。全知心事的安拉揭示的,也正是先知心中的顾虑。后来,宰德和宰乃布离异,安拉命令先知与宰乃布结婚:“当宰德离绝她的时候,我让你娶她为妻。”安拉同时阐明建立这一婚姻的意义和哲理:“以便信士们不再为娶他们义子离异的妻子而感到为难。”即彻底消除蒙昧时代遗留的义子制对人们带来的烦难。显然,这并非先知个人的选择,而是安拉的强制性命令,先知必须服从:“安拉的命令,是必须奉行的。”
38-39.安拉阐明了他对众先知的常道:“作为先知,不应对安拉为他规定的事感觉为难。安拉曾以此为古人的常道。安拉的命令是已决的定案。”只要是安拉的规定,先知就不应感到为难,与义子离异的女人结婚,便是其中之一。历代众先知毫无例外都是这样,只要安拉命令他们什么,他们雷厉风行,毫不迟疑。而这正是他们的本份:“先知们是传达安拉的使命的,他们畏惧他,除安拉外,他们不畏惧任何人。安拉足为监察者。”
40. 先知奉命与宰乃布结婚后,一些仍具蒙昧意识者颇有微辞,说他竟然与自己义子离异的女人结婚。对此,安拉予以驳斥:“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也就是说,一个人与自己亲生儿子离异的女人结婚,的确不合法,但宰德不是先知的儿子,义子的提法本身不能成立,先知不是宰德的生父,他只是安拉的使者,万圣的封印。安拉知道应该选怎样的人做使者:“而是安拉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安拉是全知万物的。”
关于先知穆罕默德“封印”的涵义,正确的理解是最后一位先知,他之后不再有先知。而有些派别却将之解释为“最优秀的先知”或“众先知的美饰”,即否定“最后一位先知”之意。这是私欲作祟的结果,是为某些假先知的出现作铺垫。否则,他们不会不知道许多圣训已对这节经文中的“封印”一词作了再明确不过的解释。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使命和圣品已经终止,我之后不再有使者和先知。”(艾哈迈德、提尔密济辑录)又说:“我与众先知的情况,就像一个人建造了一座房屋,他将之建得非常完善,但却有一块砖的位置没有补上,人们入房赞叹其华美完善之余,不无惋惜地说:‘如果这块砖的位置被补上,这个房屋就完美无瑕了!’而我就是最后那块砖,我封印了众先知。”(艾哈迈德、穆斯林、提尔密济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