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你不知道吗?安拉从云中降下雨水,然后使它渗入地里,成为泉源;然后,借它生出各种庄稼。然后禾苗凋零,你看它变成枯黄的,然后他使它变成碎片。对于有理智者,此中的确饱含教诲。
22.安拉为伊斯兰而开拓其胸襟,故能接受主的光明者,难道与胸襟狭隘的人一样吗?悲哉,那些心硬而不记念安拉者!这等人在明显的迷误中。
23.安拉降示了最美的训辞——前后一律、反复叮咛的经典;畏惧主的人为之而战栗,然后,为记忆安拉而安静。那是安拉的正道,他用来引导他所意欲者。安拉使谁迷误,谁就没有向导。
24.复活日以面部防御严刑的人,像不受刑罚者吗?将对不义者说:“你们尝试你们所获的果报吧!”
25.他们之前的人否认真理,故刑罚从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降临他们。
26.安拉使他们在今世尝试凌辱,而后世的刑罚必定是更重的。假若他们知道。
27.我在这部《古兰经》中,确已为人们设了各种譬喻,以便他们觉悟。
28.这是一部阿拉伯文的正确无误的《古兰经》,以便他们敬畏。
29.安拉设一个譬喻:一个奴隶为许多纷争的伙伴所共有;又有一个奴隶专归一个主人;这两个奴隶的情状相等吗?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不然,他们大半不知道。
30.你确是要死的,他们也确是要死的。
31.然后,在复活日,你们必定要在你们的主那里互相争论。
在前面的经文中,安拉劝谏虔信者、警告悖逆者。在这里,安拉分析了今世的实质,敞开心扉接受真理的人与自绝于真理的人之间的区别,同时阐明了《古兰经》的特性及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21. 安拉提醒我们注意雨水、大地与生命的密切关系:“你不知道吗?安拉从云中降下雨水,然后使它渗入地里,成为泉源;然后,借它生出各种庄稼,然后禾苗凋零,你看它变成枯黄的,然后他使它变成碎片。”安拉使雨水储存于地下,汇集成泉源涌流出来,滋润庄稼,使种子发芽生长。其后,植物复归枯萎、破碎,然后再借水分的滋润变绿。表面上看,这只是植物的自然生存状态,但对善于思维的人类,应该有另外种种启迪:其一,今世的事物彼此依赖,才得以持续;其二,植物周而复始的枯荣,是死后复活的明证;其三,与后世相比,今世万象更新,色彩纷呈的美丽,只是昙花一现的美好瞬间,不值得人类倾心留恋。诸如此类,应该是人从周围自然现象中能够领悟的:“对于有理智者,此中的确饱含教诲。”
22. 既然今世如此短暂,那么,人应该借助有限的时日,去获取永恒幸福的资本:“安拉为伊斯兰而开拓其胸襟,故能接受主的光明者,难道与胸襟狭隘的人一样吗?悲哉,那些心硬而不记念安拉者!这等人在明显的迷误中。”敞开心扉接受真理、迎接光明的人,与自我封闭、拒绝真理、身陷黑暗者绝不一样。后一种人生存于今世,如同牲畜一般,目光仅限于口腹之欲的满足,毫不在意也从不关心造物主、人生意义、后世归宿等关乎人之为人的大问题,这等人无疑是在明显的迷误中。此外,两者的不一样,还体现在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最终体现在后世的归宿上——前者入乐园,后者进火狱。
23. 如果一个人想在今世走正道,做心安理得的人,以获得两世幸福,并不需要苦思冥想,更不需要遁入空门去寻找自救之路,只需以平静的心灵,去研读安拉降示的最后的启示——《古兰经》,定能找到心灵需要的一切:“安拉降示了最美的训辞——前后一律、反复叮咛的经典;畏惧主的人,为之而战栗,然后,为记忆安拉而安静。那是安拉的正道,他用来引导他所意欲引导者,安拉使谁迷误,谁就没有向导。”研读《古兰经》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称之为“敬畏”的稳定心态——对于《古兰经》所描绘的科学而合理的生活蓝图肃然起敬,继而身体力行;对遵循它所许约的奖赏心怀希冀。经文中的“前后一律”指《古兰经》虽然包罗万象,但主旨分明——引导世人走安拉的大道,获取永恒的后世幸福。
24. 短暂的今世之后,是后世的赏罚。那时,真正的幸福者,不是在今世享有万贯家财、高官厚禄、子孙满堂的人,而是被免去火刑,进入乐园的人:“复活日以面部防御严刑的人,像不受刑罚者吗?”即这两种人绝不相同。《古兰经》中类似的比较很多,如:“复活日被投入火狱者好呢?还是安全者好呢?你们要做什么,就随便做什么吧!他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41;40)这里的“以面部防御严刑”,形容恶人在后世的可怜与无助。人在遇到灾祸时总要下意识地用双手护住面部,而在后世的火刑面前,人除了用自己的面部试图防御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他们此时所受的惩罚,是他们在今世为自己准备的:“将对不义者说:你们尝试你们所获的果报吧!”
25. 玩火必自焚,作恶必自毙,是安拉亘古不变的常道:“他们之前的人否认真理,故刑罚从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降临他们。”在他们认为惩罚只是一种神话、回报只是一种臆说的时候,惩罚突然降临。历史上的诸多民族就是这样遭惩罚甚至遭灭绝的。
26. 那还只是今世的惩罚,等待他们的还有后世更严酷的惩罚:“安拉使他们在今世尝试凌辱,而后世的刑罚必定是更重大的。假若他们知道。”
27. 如前所述,对于追求真理和正道的人,《古兰经》已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阐明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我在这部《古兰经》中,确已为人们设了各种譬喻,以便他们觉悟。”《古兰经》不仅阐明了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信仰,还为人们确立了科学合理的生活方针。《古兰经》包涵大量比喻,是为了顾及不同层次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限度,以便人们在后世清算时不再有任何托辞。
28. 安拉从阿拉伯民族中遴选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用未曾受多民族文化影响的纯洁的阿拉伯语降示了《古兰经》——它虽然发轫于阿拉伯半岛,但并不局限于阿拉伯民族,而是以他们首开正信之端,普及全人类。时至今日,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它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类营造一种“畏惧安拉惩罚,保护自身利益”的“敬畏”心态:“这是一部阿拉伯文的正确无误的《古兰经》,以便他们敬畏。”
29. 安拉以比喻来说明多神崇拜者和拜主独一者的根本区别:“一个奴隶为许多纷争的伙伴所共有;又有一个奴隶专归一个主人;这两个奴隶的情状相等吗?”即一个人崇拜多个神明,而另一个人崇拜一个主宰,他们二人的情况一样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前者无所适从,而后者专心致志。道理如此明了,然而大多数人却不明白。所幸的是,对于他们的愚顽,明证业已确立,他们在后世不能再有任何托辞:“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不然,他们大半不知道。”
30-31.人类可能由于目光短浅而不相信后世的清算,但无法否认的是,人人都要死亡。即便是安拉派遣的使者也不例外:“你确是要死的,他们也确是要死的。”在全人类死亡之后,每个人今世的功过是非、与别人的利害争端全部将再现于安拉跟前:“然后,在复活日,你们必定要在你们的主那里,互相争论。”全部都将得到明确、公正的裁决。祖拜尔·本·阿瓦目说,这节经文降示后,我问先知:难道人们今世发生的恩怨,在后世将重现吗?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是的,都将再现,以便每个人得到他应有的权益。”(提尔密济辑录)先知(愿主福安之)说:“在复生日,最先提出诉讼的是一对对邻居。”(艾哈迈德辑录)
感赞安拉,第二十三卷注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