لَّا يَسۡـَٔمُ ٱلۡإِنسَٰنُ مِن دُعَآءِ ٱلۡخَيۡرِ وَإِن مَّسَّهُ ٱلشَّرُّ فَيَـُٔوسٞ قَنُوطٞ (49) وَلَئِنۡ أَذَقۡنَٰهُ رَحۡمَةٗ مِّنَّا مِنۢ بَعۡدِ ضَرَّآءَ مَسَّتۡهُ لَيَقُولَنَّ هَٰذَا لِي وَمَآ أَظُنُّ ٱلسَّاعَةَ قَآئِمَةٗ وَلَئِن رُّجِعۡتُ إِلَىٰ رَبِّيٓ إِنَّ لِي عِندَهُۥ لَلۡحُسۡنَىٰۚ فَلَنُنَبِّئَنَّ ٱلَّذِينَ كَفَرُواْ بِمَا عَمِلُواْ وَلَنُذِيقَنَّهُم مِّنۡ عَذَابٍ غَلِيظٖ (50) وَإِذَآ أَنۡعَمۡنَا عَلَى ٱلۡإِنسَٰنِ أَعۡرَضَ وَنَـَٔا بِجَانِبِهِۦ وَإِذَا مَسَّهُ ٱلشَّرُّ فَذُو دُعَآءٍ عَرِيضٖ (51)
【译文】

49.人求福利,毫不餍足;一旦遭祸患,就灰心绝望。
50.在遭遇患难之后,如果我使他尝试我的恩惠,他必定说:“这是我应得的。我不认为复活时会到来。即使我被召去见我的主,我必在他那里享受最佳待遇。”我必将不信者的行为告诉他们,我必让他们尝试严厉的刑罚。
51.当我施恩于人的时候,他忘恩而自大;当他遭遇祸患的时候,就祈祷不迭。

『提示』

今世与后世并非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而是同一条道路,其前端是今世,终端是后世。凡以坚定的信仰、稳定的心态走完这条道路者已经成功;而在今世信仰薄弱,摇摆不定,对祸与福的考验无先见之明者,必将遭殃。遗憾的是,多数人属于后者,这几节经文描述的正是这类人的情形。

【注释】

49. 趋利避害,喜福厌祸,乃人之本性。在追求钱财、健康、权力等福利方面,人类永不满足:“人求福利,毫不餍足。”这是人性,本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人往往不清楚福与利如同祸与害一样,是安拉对人意志和信仰的考验。于是我们看到人在遭遇祸患——如贫困、疾病、天灾人祸时灰心绝望,一蹶不振:“一旦遭祸患,就灰心绝望。”绝望于安拉的拯救和慈悯,使其遭遇的灾难成为真正的灾难。因为对安拉的慈悯失去信心,是一种悖逆的表现。正如安拉所说:“你们不要绝望于安拉的慈恩,只有不信者才绝望于安拉的慈恩。”(12:87)这里之所以将遇难时的“绝望”称作“不信”,是因为绝望代表对全能的安拉丧失信心。
50. 安拉列举人最为严重的三种丑行:
(1)“在遭遇患难之后,如果我使他尝试我的恩惠,他必定说:这是我应得的。”这种人在遭难时,急切而悲哀地希望灾难迅速得到解除,而当转危为安时,立刻恢复往日的狂妄与浅薄,将祸去福来归功于自己的能耐。其实,这正是经不起安拉考验的表现。
(2)“我不认为复活时会到来。”这种人沉浸在享乐中,忘记了患难,忘记了一切。除了承认眼前的享受是真实的外,复活、清算等一切均不为他所相信。是的,人在丰衣足食、无求于他人时往往会有这种狂妄表现。如安拉所说:“绝不然,人确是悖逆的,因为他自认为是无求的。”(96:6-7)
(3)“即使我被召去见我的主,我必在他那里享受最佳待遇。”生活的富足和一帆风顺,竟然使其产生了这样一种自欺的幻觉和妄念:我在今世之所以获赐幸福,是因为我具备此资格。所以,即使存在后世而我被召去见主,那我同样也会享受最好的待遇。他并不考虑自己利用安拉赐予的恩惠作恶多端将受到何种处罚。因此,安拉说:“我必将不信者的行为告诉他们,我必使他们尝试严重的刑罚。”即清算日到来时,一切即见分晓。
51. 对待安拉设置的祸与福的考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遭灾祸坚忍,获福利感恩。这样,祸福将全部成为有利因素。然而,失去正确信仰者,也会失去人性应有的沉着与耐性,他们总是这幅德行:“当我施恩于人的时候,他忘恩而自大;当他遭遇祸患的时候,就祈祷不迭。”“当人们遭遇灾害的时候,便卧着、坐着、站着向我祈祷。待我解除他们的灾害时,他们就继续作恶,彷佛不曾祈求我解除他们的灾害一样。过分的人是这样被他们的行为所迷惑的。”(10:12)“人遭患难时,就祈祷我;一旦我把我的恩惠赏赐他,他便说:‘我获得这恩惠,只因我有特殊的知识罢了。’不然!那是一种试验,但他们大半不知道。”(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