قُلۡ ءَامَنَّا بِٱللَّهِ وَمَآ أُنزِلَ عَلَيۡنَا وَمَآ أُنزِلَ عَلَىٰٓ إِبۡرَٰهِيمَ وَإِسۡمَٰعِيلَ وَإِسۡحَٰقَ وَيَعۡقُوبَ وَٱلۡأَسۡبَاطِ وَمَآ أُوتِيَ مُوسَىٰ وَعِيسَىٰ وَٱلنَّبِيُّونَ مِن رَّبِّهِمۡ لَا نُفَرِّقُ بَيۡنَ أَحَدٖ مِّنۡهُمۡ وَنَحۡنُ لَهُۥ مُسۡلِمُونَ (84) وَمَن يَبۡتَغِ غَيۡرَ ٱلۡإِسۡلَٰمِ دِينٗا فَلَن يُقۡبَلَ مِنۡهُ وَهُوَ فِي ٱلۡأٓخِرَةِ مِنَ ٱلۡخَٰسِرِينَ (85) كَيۡفَ يَهۡدِي ٱللَّهُ قَوۡمٗا كَفَرُواْ بَعۡدَ إِيمَٰنِهِمۡ وَشَهِدُوٓاْ أَنَّ ٱلرَّسُولَ حَقّٞ وَجَآءَهُمُ ٱلۡبَيِّنَٰتُۚ وَٱللَّهُ لَا يَهۡدِي ٱلۡقَوۡمَ ٱلظَّـٰلِمِينَ (86) أُوْلَـٰٓئِكَ جَزَآؤُهُمۡ أَنَّ عَلَيۡهِمۡ لَعۡنَةَ ٱللَّهِ وَٱلۡمَلَـٰٓئِكَةِ وَٱلنَّاسِ أَجۡمَعِينَ (87) خَٰلِدِينَ فِيهَا لَا يُخَفَّفُ عَنۡهُمُ ٱلۡعَذَابُ وَلَا هُمۡ يُنظَرُونَ (88) إِلَّا ٱلَّذِينَ تَابُواْ مِنۢ بَعۡدِ ذَٰلِكَ وَأَصۡلَحُواْ فَإِنَّ ٱللَّهَ غَفُورٞ رَّحِيمٌ (89) إِنَّ ٱلَّذِينَ كَفَرُواْ بَعۡدَ إِيمَٰنِهِمۡ ثُمَّ ٱزۡدَادُواْ كُفۡرٗا لَّن تُقۡبَلَ تَوۡبَتُهُمۡ وَأُوْلَـٰٓئِكَ هُمُ ٱلضَّآلُّونَ (90) إِنَّ ٱلَّذِينَ كَفَرُواْ وَمَاتُواْ وَهُمۡ كُفَّارٞ فَلَن يُقۡبَلَ مِنۡ أَحَدِهِم مِّلۡءُ ٱلۡأَرۡضِ ذَهَبٗا وَلَوِ ٱفۡتَدَىٰ بِهِۦٓۗ أُوْلَـٰٓئِكَ لَهُمۡ عَذَابٌ أَلِيمٞ وَمَا لَهُم مِّن نَّـٰصِرِينَ (91)
【译文】

84.你说:“我们确信安拉,确信我们所受的启示,与易卜拉欣、伊斯马仪、易斯哈格、叶尔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启示,与穆萨、尔撒和众先知受赐于他们的主的经典,我们对于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不加以歧视,我们只归顺他。”
85.舍弃伊斯兰而追求别的宗教的人,他的宗教绝不被接受,他在后世是亏折的。
86.既表示归信,又作证使者的真实,且眼见明证的降临,然后又表示不信的人,这样的民众,安拉怎会引导他们呢?安拉是不引导不义的民众的。
87.这等人的报应,是遭受安拉的弃绝与天使和人类共同的诅咒;
88.他们将永居火狱中,不蒙减刑,也不蒙缓刑。
89.惟后来悔过自新的人。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90.归信之后又复不信,且变本加厉的人,他们的忏悔绝不被接受。这等人确是迷误的。
91.在世时没有归信,临死时仍不归信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

『提示』

安拉在前面的经文中提到他与众先知缔约,责成他们和他们的跟随者在赶上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代时必须确信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使命,并辅助他传播伊斯兰。在这几节经文中,安拉命令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及他的民族也要确信以往的先知及他们的经典,并告诉人们,伊斯兰是众先知共同的信仰,相信众先知,就必须相信伊斯兰,相信伊斯兰就一定会确信众先知。

【注释】

84. 安拉让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告诉他的民族:他们必须以明确的态度表示信仰安拉、《古兰经》、降示给易卜拉欣、易斯马仪勒、易斯哈格、叶尔孤白及其子孙们的经典,以及穆萨、尔撒、众先知从安拉那里获赐的经典,同时还要不区别对待各位先知,始终如一地服从安拉的命令。
经文中将安拉放在信仰的首位,是因为安拉是正信源泉,是基础;尽管《古兰经》是最后降示的一部经典,将之放在所有先知的经典之前,是因为它是穆斯林了解以往经典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是万经的封印和鉴定。也因为以往的经典母本均已遗失,只有它是唯一受安拉保护而永远完整的经典。
穆斯林通过归信众先知和他们的经典,体现对安拉命令的绝对服从,从而区别于“归信一部分经典,否认一部分经典”的有经人。
85. 人时时刻刻都处在某种信仰之中,无论他承认与否,因为信仰就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的标准,判断行为价值的尺度,决定人生走向的航标。而这又是人随时运用,时刻与人伴随的。人的心灵和生命空间若不被正确的、与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正信所占领,那么,就会被其它产生于私欲的错误信仰占据,后者的占据实际是对心灵的荒芜,对生命的戕害。伊斯兰的意义,就在于让人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育自己、净化自己,甚至强制自己服从造物主的意志,与万物遵循的宇宙规律达成和谐,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人性的真正自由,精神的真正升华。因此,我们说伊斯兰根本的、占第一位的涵义,是“顺从”和“使顺从”,即人强制自己去顺从安拉。因为这种顺从具有难度和阻力,即种种欲望的渗入和干扰,所以“自我强制”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人在界定“伊斯兰”一词时,习惯于说它的意思是“和平、顺从”,这未尝不对,只不过需要在“和平、顺从”的次序上作一点调整,那就是顺从在先,和平在后。因为(إسلام)是及物动词(أسلم)的词根,具有使、让顺从之意。和平也是伊斯兰的一个含义,但它是引伸义而非本义,它的本义是顺从,即顺从安拉的一切命令。通过这种绝对的顺从,才产生和平。反之,若无对安拉的顺从,人一味地顺从私欲,那么,和平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遵奉安拉为人类确立的信仰——伊斯兰而去信奉其它宗教的人,其信仰绝对不蒙接纳,在后世,他们必然是亏折的。
先知(愿主福安之)说:“谁做不符合我们宗教的事,那么他是遭拒斥的。”(穆斯林、艾哈迈德辑录)
又说:“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具备纯洁的天性,是父母使之成了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拜火教徒。”(托伯拉尼等辑录)
86. 伊斯兰是全人类应该遵奉的信仰,这是造物主安拉为人类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全人类的命令。然而,面对这种选择和命令,人们的立场和态度形形色色。有人起初归信伊斯兰,相信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使命,如先知时代的苏外德等人,然而后来又背叛;也有人从他们自己的经典中知道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出现的信息,确信他是真实的使者,甚至等待他的出现,可是当看到这位先知出自阿拉伯民族而不是出自自己民族时,出于嫉妒和不满而不愿承认,如有经人那样。他们的“嫉妒”表明,他们内心深处仍相信这位使者的真实性。这些人的否认,从根本上讲,并无真正能够成立的理由,只是私心或狭隘的民族主义、部落意识作怪罢了。面对决定人生方向的大事,他们竟然采取如此轻率的态度,他们无疑在破坏自己的幸福,无疑不会受益于安拉的引导。注疏家柏达维说:“这节经文无异于告诉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这种人没有获正道的希望,他不必在这些人身上苦下功夫。”
87. 甘愿堕落、自取灭亡的人,他们的结局自然是:遭受安拉的弃绝,众天使的诅咒,人类的唾弃。
88. 终生的悖逆所导致的是永不减缓的惩罚。这是最公正的回报。
89.“惟后来悔过自新的人。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这是为前面的经文中提到的悖逆者开启的希望之门,或者,是对他们中幡然醒悟者提供的新的人生起点。在伊斯兰中,人犯了何等严重的罪行,只要他真诚忏悔,并尽力弥补他的罪行给别人造成的损害,那么他就成了一个新人,无论他能否继续生存下去,他的灵魂在安拉跟前已变得纯洁无罪。当然,这种忏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已犯的罪行深感懊悔;二是立即放弃罪恶;三是决心永不再犯。如果他的罪行与他人的权益有牵涉的话,还须做到第四个条件:偿还别人的权益,如杀人须偿命,欠债须还债。只有切实做到这些,才能说他已忏悔。那么,对于这种人,安拉是至恕的,至慈的。
90. 这是在进一步阐明不符合条件的忏悔。如前所述,即使一个人归信后叛教,如果他再次归信后态度真诚,信仰坚定,那么,他的忏悔仍有望获得安拉的接纳。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代的哈里斯·本·苏外德的情况便是这样。而如果一个人归信后叛教,叛教后变本加厉地作恶,那么,他的心灵已被罪恶埋没而不可能再有真诚的忏悔。伊斯兰的原则是,人只要按照要求诚心忏悔,尚未到达忏悔无效的时刻——奄奄一息之时,那么他总有忏悔的机会。安拉说:“安拉只赦宥无知而作恶,不久就悔罪的人;这等人,安拉将赦宥他们,安拉是全知的,是至睿的。终生作恶,临死才说:‘现在我确已悔罪’的人,不蒙赦宥;临死还不归信的人,也不蒙宥。这等人,我已为他们预备了痛苦的刑罚。”(4:17-18)
91. 至死未归信的人在后世面临痛苦的惩罚时,即使愿意以充满今世大地的黄金赎身自救,也不会获准。他们将永世遭受酷刑,他们在今世拥有的一切所谓“实力”对他们毫无裨益。安拉说:“今天,你们和那些不信者的罚金都不被接受,你们的归宿是火狱。”(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