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我说:“阿丹啊!你和你的妻子同住乐园,你俩任意吃其中丰富的食物,但不要接近这棵树,以免成为不义之人。”
36.然而,恶魔使他俩因那棵树而失足,将他俩诱出乐园。我说:“你们彼此仇视地下去吧!大地上有你们暂时的居所和享受。”
37.然后,阿丹接受了主的几件训诫,主就恕宥了他。主确是至宥的,至慈的。
38.我说:“你们都从这里下去吧!如果我的引导到达你们,那么,谁遵守我的引导,他将来没有恐惧,也无忧愁。”
39.不信且否认我的迹象的人,是火狱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
安拉创造阿丹,委任他为大地的代治者,赋予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后,让他和他的妻子居住乐园,经历恶魔的诱惑和忏悔,然后再将他俩降至大地,以便让他俩知道,乐园是顺主者的归宿,只要他俩及其子孙坚持正道,远离恶魔,安拉最终必赏赐他们永久乐园的幸福,否则只有入火狱。
35. 继委任阿丹为代治者、授予他万物的名称、命天使为他叩首祝贺之后,安拉更进一步优待阿丹和他妻子:让他俩同住乐园,随意享用其中的美食。但明确规定:“不要接近这棵树。”以考验他俩已被赋予的自由意志:要么恪守主训,永居乐园;要么违背主命,成为不义之人。这是人类接受的首次考验。
36. 自安拉命令对阿丹叩头之时,易卜劣厮就违抗主命,对阿丹表现出敌对态度。他不愿阿丹夫妇永居乐园,千方百计诱惑他俩违反禁忌,最后致使他俩失足而离开了乐园。
由于易卜劣厮及众恶魔敌视人类,人间便有了怨恨和对立,短暂的人生充满了迫害和倾轧。
37. 对于兼具善恶的人类,安拉恩威并施:既警告他们的犯罪,又允许他们忏悔。“主的几件训诫”,便是通过阿丹授予他们的忏悔方式——“求恕辞”。
伊斯兰认为,人性具有双重性,既有顺从私欲、追随恶魔的向恶性,又有服从理智和天启的向善性。前者决定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后者则体现出人性的优越。而代表良心、理智发现的“忏悔”,永远是犯罪者重新做人的机会,永远是人类摆脱黑暗走向光明的崭新起点。
在伊斯兰的视野中,犯罪与忏悔纯属人自身的责任,绝无类似其它宗教的原罪说。阿丹的“失足”,只是个人的过错,已通过安拉教授的方式忏悔净尽,其子孙的犯罪亦然。忏悔之门永远向所有人洞开,安拉永远是至恕的、至慈的。
38-39.人类本为治理大地而造,所以,在他们来到大地履行使命以前,安拉就让他们作好充分准备: 授予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认清易卜劣厮的真面目,授予他们悔过自新的方法,预示“遵循正道者”与“否认迹象者”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自阿丹被造,直到降至大地履行使命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似乎是对人类即将面临的恶魔唆使、失足、悔恨、认识敌人等情况的先前体验,这无疑为他更好地完成代治使命提供了可靠的经验。因为安拉的慈爱决定了他要让人类带着充分的准备去面对艰苦的使命,而不是让他们赤膊上阵。
阿丹的故事说明,安拉给予人类高于大地上一切的地位: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大地的主人,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物质价值,人不应遭受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侮辱。天地间的日月星辰,雨水风向,土质矿藏及一切存在,均为人类而创造,均为人类生存需要而存在。
人类与魔鬼的斗争,实际上是正信与悖逆、正道与迷误、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斗争,人类自身就是广阔的疆场,或胜或败,在这无休止的冲突和斗争中提炼信仰的纯度。
人类被赋予自由意志,因之接受责成,承受回报:抑或无惧无忧的乐园享受,抑或永无休止的火狱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