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你说:“有经的人们!你们为何否认安拉的迹象呢?安拉是见证你们行为的。”
99.你说:“有经的人们!你们既然相信我的可靠,为什么还要阻止归信的人走安拉的大道,并执意把它说成是邪道呢?安拉绝不忽视你们的行为。”
100.归信的人们!如果你们顺从一部分有经的人,那么,他们将使你们在归信之后变成叛教者。
101.你们常常能够听到别人对你们宣读安拉的迹象,使者又与你们相处,你们为何还要叛教呢?谁坚信安拉,谁确已被引向正道。
102.归信的人们!你们当切实地敬畏安拉,你们应当只以穆斯林的身份而死去。
103.你们当全体抓紧安拉的绳索,不要分裂;你们当铭记安拉赐予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是仇敌,而安拉联合了你们的心,藉他的恩典,你们才变得情同手足;你们原处在火坑的边缘,是安拉解救了你们。安拉如此为你们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你们遵循正道。
在前面的经文中,安拉驳斥了有经人在禁食之物、朝向改变等方面对穆斯林毫无道理的责难,这几节经文命令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以温和的方式劝告他们改变以往的顽固立场。安拉指出,作为有经人,他们所做的许多事和所说的许多话,都与自己的经典背道而驰,他们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坚持这样的立场。
98-99.安拉命令先知穆罕默德责问有经的人,他们为何否认降自安拉的种种迹象?他们顽固反对伊斯兰有何证据?让人们拥有正确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难道不是好事吗?这对他们有何不利呢?与此同时,安拉揭露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嫉恨先知穆罕默德,竭力歪曲正教,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心“见证”即承认穆罕默德就是他们的经典中预告的先知,伊斯兰是正教。
第98节经文以“安拉见证你们的行为”为结尾,第99节经文以“安拉不疏忽你们的行为”而结束,这是因为前节指出他们否认安拉迹象是明目张胆、赤裸裸的,所以说安拉“见证”这些行为。而后节指出他们为阻止人们归信安拉,为歪曲正教而采用了种种阴谋诡计,这些阴谋虽不为人发觉,但安拉洞幽烛微,他们的阴谋再隐密也瞒不过安拉。尽管是责难,但安拉仍然使用“有经的人们!”这种温和的称呼,希望他们能够迷途知返。
100. 这是针对麦地那穆斯林受人挑拨差点发生内讧而降示的经文。奥斯和赫兹拉吉原是居住在麦地那的两个主要部族,彼此间争斗不断。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迁至麦地那后,他们因共同的伊斯兰信仰而成为情同手足的兄弟。有一次,两个部族的人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十分亲密。这时,一个名叫沙斯·本·盖斯的老犹太人从他们身旁经过,看到这个乐融融的氛围,内心大为不快,心想如果让他们长期这样团结下去,犹太人还能活得安生吗?于是他让一个犹太青年混进其中,说话间提醒“卜阿斯”之日两族间曾经发生的恩怨,还吟诵一些他们曾经用来彼此讥讽的煽情诗句……果不其然,犹太人的阴谋起了作用,他们开始说一些夸耀祖先,刺激对方的话。随后有人动起手来,双方情绪激动,进而手持武器,相约到麦地那一处平地决一雌雄…… 恍惚中,双方似乎又回到了蒙昧时代。幸好先知闻讯赶来,及时制止了一触即发的争斗。先知当即发表演说:“穆斯林们!难道我尚健在,你们就想重回蒙昧时代吗?安拉已经赐予你们伊斯兰,已经让你们告别了那个时代,凝聚了你们的心灵,难道你们愿意再回到过去吗?”这时,人们意识到自己被恶魔唆使,上了敌人的当!扔掉手中的武器,相拥而哭。顷刻间,又恢复了往日的情谊,默默地跟着先知(愿主福安之)离开了那几乎使他们叛教的地方。针对此事,安拉降示这节经文,告诫穆斯林必须时刻提防一些有经人的阴谋,因为他们巴不得所有穆斯林即刻叛教。经文说欲让穆斯林叛教的仅仅是“一部分人”,是安拉全知、客观、公正之伟大属性的体现。这无疑是他们的秘密,安拉为穆斯林揭露他们的阴谋,体现了安拉对正教的保护,对信士的爱护。安拉说:“有经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惟愿使你们在归信之后变成不信者,这是因为他们在真理既明之后嫉妒你们的缘故。你们应当饶恕他们,原谅他们,直到安拉发布命令。安拉是全能于万事的。”(2:109)扎比尔·本·阿卜杜拉后来说:“在我们准备交手的那一刻,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安拉的使者的出现。但他还是出现了,他高举双手示意我们停止,我们立刻停止了。顷刻间,敌意顿消,我们又看到了自己的兄弟。此时,我们的心目中,再也没有比先知(愿主福安之)更伟大、更可亲的人了!”
101. 假使安拉没有给人类派遣使者,降示经典,没有引导他们,他们作为万物之灵,人也应该为自己不以理智参悟安拉的造化之妙而受责问。既然已经派遣使者,降示经典,就更没有否认、悖逆的理由了。安拉说:“你们怎么不信仰安拉呢?使者号召你们去信仰你们的主,而你们的主确已和你们缔约,如果你们要归信,就赶快信吧!”(57:8)
“你们为何还要叛教呢?”这句经文,就其降示的历史背景,针对的是麦地那部分穆斯林受犹太人的挑拨而差点发生内讧的事件。而其广义,则指对正教任何形式的背叛。麦地那部分穆斯林由于信念薄弱,几乎陷入恶魔的陷阱。如果他们坚信安拉,遵循天启教诲,定然不会中途叛教,一定会终生走在安拉指引的大道上。这就表明,一个人的幸福与不幸、坚定与动摇,取决于主观抉择,取决于是否始终不渝地恪守安拉的教导。
102. 敬畏,是坚信安拉的标志,是一个人终生遵循正道的保障。敬畏的涵义:遵行安拉的一切命令和禁止,保护自己免受火狱的刑罚。在《古兰经》中,敬畏一词有多种用法:用于火狱时,意为你们谨防火狱;用于安拉时,意为你们敬畏安拉;用于是非时,意为小心谨慎。“敬畏安拉”是(التقوى)一词的引申义,其本意是小心、谨慎,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因为安拉是无求的,他并不需要被造物崇敬或畏惧,敬与畏只是为了人自身的利益。因此,先贤们说:“敬畏,是如临深渊的小心;是如穿荆丛的谨慎;是终生、时刻都应该有的一种心态。”当然,安拉命令的“切实的敬畏”,指人能力所及的敬畏。据传述,这节经文降示后,穆斯林对先知说:“安拉的使者啊!谁能做到切实的敬畏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穆斯林深谙“敬畏”的内涵。后来安拉降示了这节经文:“你们尽己所能地敬畏安拉。”(64:16)作为对“切实的敬畏”的解释,以释放穆斯林心中的压力。否则,不需要降示此节经文,因为伊斯兰的一切责成都在人类能力范围之内:“安拉只按每个人的能力加以责成。”(66:7)后面这句“你们只以穆斯林的身份死去”的经文,正是对敬畏的最好总结。至死不渝、一丝不苟地克制欲望,服从安拉和使者,履行教门赋予的职责,正是敬畏的完整体现。
103. “抓紧安拉的绳索”,是对以上经文中“归信”“敬畏”等概念的进一步解释和强调。注疏家将“安拉的绳索”这一抽象概念,解释为具体的盟约、《古兰经》、伊斯兰,而这几个词又都是同义词。“不要分裂”又是对“抓紧”的强调和解释。这体现了安拉对人类理解力的彻知及对人类的关爱。人类是讲究实惠的,只有让他们知道某事对他们有何利益,他们方肯心悦诚服地去做。所以,安拉列举了正信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现实利益:原先他们是为蝇头小利和卑微琐事彼此仇杀的敌人,而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信仰,使他们变成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将他们从今世战争、剥削、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与此同时,也使他们摆脱了后世入火狱的厄运。因为今世和后世并非两条道路,而是一条道路,前段在今世,后段在后世;前段的成功与失败,决定后段的幸福与不幸。安拉说:“他曾联合众信士的心灵;即使你用尽大地上的所有财富,你也不能联合他们的心;但安拉却联合了他们。”(8:63)
安拉讲述人们从愚昧到文明,从仇杀到友爱,从分裂到团结,从濒危到得救的全部转化过程,是为了让他们珍视好不容易获得的正道,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在正道上前行,彻底告别蒙昧时代的仇恨、分裂、举伴等种种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