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归信的人们!你们不要吃重复加倍的利息。你们当敬畏安拉,以便你们成功。
131.你们当防备那已为不归信的人预备的火狱。
132.你们当服从安拉和使者,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恤。
133.你们当争取你们主的赦宥和与天地同宽的为敬畏者预备的乐园。
134.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安拉是喜爱行善者的。
135.敬畏者,当干了丑事或自欺时,就能记起安拉,并为自己的罪恶求饶——除安拉外,谁能赦宥罪恶呢?——他们不会明知故犯,怙恶不悛。
136.这等人的报酬,是发自他们主的赦宥和下临诸河的乐园,他们将永居其中。遵行者的报酬真优美啊!
在前面的经文中,安拉曾提醒穆斯林不可将非穆斯林纳为心腹而透露自己秘密,命令他们坚忍、敬畏,这样,敌人的阴谋便不会伤害他们,并以白德尔和吾侯德两次战役为例,阐明了坚忍和敬畏的重要性。在这几节经文中,安拉让穆斯林警惕犹太人和多神教徒的恶习——吃利息,因为这种恶习有悖敬畏的涵义。同时,阐明了顺主顺圣,求主恕饶,慷慨大方,宽容大度及悔过自新的重要性。
130-132.随着伊斯兰的来临,阿拉伯人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放弃与当地犹太人的利息交易,安拉降示此节经文予以禁止。关于利息的非法性及被禁止的过程等,可参阅“黄牛”章275-276、278-279节经文及其注释。安拉告诉穆斯林,既然是信主之人,就必须绝对服从安拉的命令和使者的劝诫。利息既被禁止,若再将其从意识到行为视为合法,那就是悖逆安拉的行为,直接违背敬畏和顺从的原则,因而将遭受火狱的惩罚。
在生活方式和衡量事物利弊方面,遵从天启教导能得到安拉慈悯,对人们的今世和后世有百利而无一弊。
133. 安拉在前面的经文中禁止信士吃利息,并以火狱予以警告。这几节经文,号召信士以实际行动追求安拉的恕饶和乐园——这些乐园及其中的一切享受,都是为达到敬畏境界的信士预备的。那么,让每个穆斯林为到达此境界而努力吧!
134. 敬畏者的特征:
其一,遵奉安拉的命令施济钱财。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无论高兴还是郁闷,无论健康还是患病,在任何情况下,敬畏者总有数量不一的施济。安拉表扬他们:“他们不分昼夜、幽明地施舍他们的钱财。”(2:274)即他们对施济这项善功的重视,从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为他们深信,施济是伊斯兰的一项重要功修,是脱离火狱、进入乐园的一条必然途径。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你们要谨防火狱,哪怕以施舍仅有的半颗枣子。”(艾哈迈德、布哈里、穆斯林辑录)在“任何情况下”,施济是敬畏的特征。
其二,抑制忿怒。每当出现引发怒火的因素,敬畏者能够及时克制自己,不是无能于发泄,而是坚强地克制。正如先知(愿主福安之)所说:“真正的勇士,并不是所向无敌之人,而是能及时克制忿怒的人。”哈里赛·本·古达麦对先知说:“安拉的使者!请你忠告我!”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不可动辄发怒。”(艾哈迈德辑录)
关于抑制怒气的方式,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恼怒来自恶魔,而恶魔造于烈火,烈火可用水扑灭。所以,在你们恼怒时应立刻洗小净,那样怒气就可消释。”(艾哈迈德、艾布·达乌德辑录)又说:“谁有能力发泄怒气却抑制了怒气,那么,安拉将使他内心充满宁静和正信。”(艾布·胡莱勒传述)
其三,宽宥他人。遇到别人的伤害时,在有能力报复的情况下,欣然原谅。这说明敬畏者的大度、睿智和强大的抑制力。这比抑怒更高一个层次,因为抑怒者心里可能并未宽恕对方,而只是控制住了怒气,而宽宥是彻底的原谅。正如安拉所说:“他们在盛怒时原谅他人。”(42:37)先知(愿主福安之)说:“谁想得到乐园中的美宅和高品,那就让他原谅有损于自己的人,接济曾剥夺他权益的人,接续与他断交的人。”(哈肯、托伯拉尼辑录)又说:“在复生日,将有一个天使呼吁:你们中宽宥他人的人在哪里?你们到主跟前去领取你们的赏赐吧!每个宽宥他人的穆斯林都有入住乐园的资格!”(伊本·阿巴斯传述)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不愧是世人的楷模。在吾侯德之日,他的叔叔哈目宰被敌人碎尸,他发誓将他们中七十人碎尸,但在光复麦加之日,他却完全原谅了他们。
由于敬畏者具备以上崇高属性,安拉将他们称作他“所喜爱的人”。他们是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信仰造就的高尚之人,他们身上体现了正信的优越性,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告诉世人:伊斯兰的一切道德要求都可以变成现实,只要人有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
135. 人非天使,孰能无过。只行善功者,是天使;只犯罪恶者,是恶魔。及时忏悔,弃恶从善,才是人之本色。犯错、干罪之后及时忏悔,也是敬畏的标志之一。这里的“丑事”包括伤及自己和别人的罪恶,如奸淫、吃利息、偷盗、背毁、饮酒等一切违背安拉禁令之事。任何人都有可能犯这些罪行,任何人也能够忏悔,但敬畏者的不同,在于每染指罪恶,能马上记起安拉的教导和惩罚而立即放弃罪恶,并立即求主恕饶,决心永不再犯。这表明他们心中有安拉,他们离安拉很近,他们虽然受人性弱点的驱使,时有倾向罪恶的现象,但他们能够悬崖勒马,及时醒悟,这也是伊玛尼的体现。他们深知,只有安拉有权饶恕罪过,别人对自己的原谅并不等于自己的清白,反而是一种放纵和腐蚀。只有向安拉忏悔,才能实现彻底的解脱,才不至于旧病重犯,故态复萌。他们深信:“谁犯了罪或自亏时,只要他立即求主恕饶,那么他一定会发现安拉是至恕的,至慈的。”(4:110)
136. 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种种弱点,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一个人一心为了安拉而强迫自己实践美德,确属不易。所以,这种人理应享受安拉的饶恕和丰厚的回赐,享受那心未所想,眼未所见过,耳未所闻的奇妙而完美的“下临诸河的乐园”,这是安拉为一生力行善功者准备的报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善功与获赐的享受是等值的。他们的善行只是一种因素,一种先决条件,享受则纯属安拉的赏赐和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