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抵押,
39.惟幸福的人除外。
40.他们在乐园中互相询问,
41.问犯罪的人们的情状,
42.“你们为什么堕入火狱呢?”
43.他们说:“我们没有礼拜,
44.也没有济贫,
45.我们与妄言的人们一道妄言,
46.我们否认报应日,
47.直到死亡降临了我们。”
48.说情者的说情,将无益于他们。
49.他们怎么拒绝这教训呢?
50.他们好像一群惊慌的驴子,
51.刚逃避了一只狮子一样。
52.不然,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些展开的天经。
53.绝不然,他们不畏惧后世!
54.真的,《古兰经》的确是教诲!
55.谁愿意,就铭记它,
56.他们只因安拉的意欲而铭记它。他是应受敬畏的,他是善于赦宥的。
前面的经文中,安拉指出火狱是真实存在的,人要摆脱它就必须终生努力。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火狱实情,安拉在这里预先展示悖逆者和笃信者在后世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人今世的信仰和行为与后世得救之间的必然关系。
38. 在复生日,每个人都依生前所为划定归宿:如果生前所为是善,结局便是乐园;若其所为是恶,归宿便是火狱。
39. 而幸福的人——右手接过功过簿的人,由于完成了安拉责成的一切,将享受安拉的饶恕和为他们预备的永恒幸福。
40-47. 他们在乐园中享受永无止境的幸福时,看到一些人在火狱遭受惨不忍睹的刑罚,便问:“你们为什么堕入火狱呢?”他们说:“我们没有礼拜,也没有济贫,我们与妄言的人们一道妄言,我们否认报应日,直到死亡降临了我们。”
48-51. 此时,恶人们渴望有人为他们说情,以便拯救他们摆脱火狱苦海,但这是不可能的:“说情者的说情,将无益于他们。”他们此时的卑贱与生前受到教诲时的乖戾形成明显反差:“他们怎么拒绝这教训呢?他们好像一群惊慌的驴子,刚逃避了一只狮子一样。”生前,他们每遇有人用天启教诲,便同遭遇狮子威胁的驴子般避之唯恐不及。
52. 在今世,面对先知的号召,他们是那样的骄矜,甚至要求先知为他们每人带来一封来自安拉的信,以证明他的使命和圣品的可靠性。安拉说:“不然,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些展开的天经。”此外,他们还用各种方式刁难使者。正如安拉揭示的:“当一种迹象降临他们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绝不信,直到我们得到众使者所受的启示。其实,安拉最知道应把自己的使命安置在什么地方。”(6:124)“他们说:我们绝不信你,直到你为我们使一道源泉从地下涌出,或者你有一座园圃,种植着椰枣和匍萄,你使河流贯穿其间;或者你使天如你所说的那样,一块块地落在我们的头上;或者你请安拉和众天使来与我们见面;或者你有一座黄金屋;或者你升上天去,我们绝不信你确已升天,直到你降示我们所能阅读的经典。’你说:‘赞颂我的主超绝万物!我只是一个曾奉使命的凡人。”(17:90-93)“假若我把一部写在纸上的经典降给你,而他们用手抚摸它,那么,不信者必定会说:这只是明显的魔术。”(6:7)
53. 安拉指出,他们的这些刁难行为还只是“症状”,其症结在于:“绝不然,他们不畏惧后世!”
54-55. 安拉通过《古兰经》为世人阐明了善与恶、利与弊、成与败、荣与辱的一切内涵,但这只是教诲:“真的,《古兰经》的确是教诲!”信仰绝无强迫,谁愿意就让他记取教诲:“谁愿意,就铭记它。”
56. 经文告诉我们,如同世间无任何独立于安拉的创造而存在的事物一样,也没有任何独立于安拉的意志而存在的意志:“他们只因安拉的意欲而铭记它。”这是安拉对自己独一无偶性和至高无上性的强调,旨在启迪人类归信他、崇拜他、敬畏他、祈求他的饶恕:“他是应受敬畏的,他是善于赦宥的。”
感赞安拉,“外衣裹身的人”章注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