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呼德 - هود

导 言
章名由来:本章涉及先知呼德与他的宗族阿德人的历史,故名。先知呼德号召阿德人接受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信仰,放弃多神崇拜,但他们愚昧刁顽,固守迷信,故安拉以飓风灭绝了这个民族:“至于阿德人,已被怒吼的暴风所毁灭。安拉使暴风对着他们连刮了七夜八昼,你看阿德人倒仆在地上,好像空心的海枣树干一样。你能看见他们还有孑遗吗?”(69:6-8)
降示背景及与“优努斯”章之间的联系:本章除三节经文外,均为麦加时期降示。这三节经文是:第12节:“你或许不肯传达你所受的部分启示,而且因之而烦闷,因为恐怕他们说:‘为什么不给他降下一座宝库,或一个天使与他一道来临呢?’你只是一个警告者,安拉是监护万物的。”第17节:“难道这种人还不如别的人吗?他们依据他们的主降示的明证,而且他们的主派遣的见证已继那明证而来临,在那明证之前还有穆萨的经典,那是安拉降赐的指南和慈恩。这等人是坚信那明证的。各党派中谁不信那明证,火狱将是谁的约地。所以你们不要怀疑它,它确是你的主降示的真理,但人们大半不信。”本节经文是针对阿卜杜·赛俩目和他的同伴们降示的。还有第114节:“你当在白昼的两端和初更的时候谨守拜功,善行必能消除恶行。这是对于能觉悟者的教诲。”此节经文是针对枣贩奈布罕降示的。
总体而言,本章是在“优努斯”章之后降示的,两章在内容上有诸多内在联系和相似之处。例如,它同“优努斯”章一样,以单字母和有关《古兰经》的天启性首开其端,并详解了“优努斯”章中概述的有关启示、安拉独一、死后复活、清算及赏罚等内容。此外还讲述了先知努哈、易卜拉欣、呼德、萨利哈、舒尔布的历史经历。
内容提要:同“优努斯”章一样,本章大量内容阐述安拉的独一、使者的圣品、死后复活与回报等信仰原则。概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 以《古兰经》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和人类无力仿造的特点,确立它的天启性:“难道他们说他捏造经典吗?你说:‘你们试拟作十章吧。你们舍安拉祈祷你们所能祈祷的,倘若你们是诚实的人。’倘若他们不答应你们,那么,你们当知道它是依安拉的知识降示的。”(11:13-14)
2. 确立安拉的独一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安拉独一的养育性,即唯有他创造、供给、支配万物:“他在六日之中创造了天地万物——他的阿尔什原是在水上的——以便他考验你们,看你们中谁的工作是最优秀的。”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相信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但他们同时又崇拜多神:“如果你问他们:谁创造了天地,安排了日月?”他们必定说:安拉。”(29:61)《古兰经》的使命就是消除他们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使他们不但认主独一,同时也拜主独一。其二,确立安拉独一的受拜性,即只有唯一的创造者才是唯一应受崇拜者:“你们只应当崇拜安拉,我确是奉他的命令来警告你们,并向你们报喜的。”
3. 关于死后复活。“你们只归于安拉,他对万事确是全能的。”“如果你说:‘你们死后是要复活的。’不归信的人必定说:‘这个只是明显的魔术。’”
4. 考验人类问题。“以便他考验你们,看你们中谁的工作是最优秀的。”
5. 描述信士和逆徒在顺境和逆境中的不同心态:“如果我使人尝试从我发出的慈恩,然后我把那慈恩夺走了,他必定失望而且辜恩。在遭遇艰难之后,如果我使他尝试幸福,他必定说:“灾害已脱离我了。”他必定欣喜而且自夸。但坚忍而且行善的人们,将蒙饶恕,并受重大的报酬。”
6. 揭示人类对警告的惩罚表现出的急不可待的态度。“如果我把他们应受的惩罚延缓到一个可数的日期,他们必定说:“惩罚怎么不降临呢?”真的,在惩罚降临他们的日子,他们将无处逃避,他们所嘲笑的惩罚将要降临他们。”
7. 指出分歧是安拉赋予人类的本性。“假若你的主意欲,他必使众人变成为-个民族。他们将继续分歧,但你的主怜悯的人除外。他为此而创造他们。”
8.《古兰经》讲述众先知的历史,是为了让先知和后人从中获取教益:“关于众使者的消息,我把它告诉你,用来安定你的心。在这些消息中,真理以及对信士们的训戒和教诲已降临你了。”
9. 评价先人的历史结局。“这是已遭毁灭的那些市镇的消息,我把它告诉你。那些市镇有废墟犹在的,有荡然无存的。我没有亏待他们,但他们亏待了自己。他们舍安拉而祈祷的众神灵,当你的主的命令降临的时候,对于他们无济于事,只使他们更受伤害。当你的主毁灭不义的市镇的时候,他的惩罚就是这样的。他的惩罚确是痛苦的,确是严厉的。对于畏惧后世惩罚的人,此中确有一种迹象。”
10. 命令信士中正、正直、中和。“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你们不要过分,他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
11. 禁止过分,禁止与恶人为伍。“你们不要过分,他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你们不要倾向不义的人,以免遭受火刑。除安拉外,你们绝无保护者,然后,你们不能获得援助。”
12. 坚持拜功,以善赎恶。“你当在白昼的两端和初更的时候谨守拜功,善行必能消除恶行。这是对于能觉悟者的教诲。”
13. 抵制罪恶,人人有责。“在你们之前逝去的各世代中,有德者为何不禁止人们在地方上作恶?但他们中我所拯救的少数人除外。不义的人们追随他们所享受的豪华生活。他们是犯罪的人。”
14. 安拉不会毁灭正气占据上风之地。“你的主不会因为部分人迷信而毁灭那些市镇,而多数居民是善良的。”
15. 本章以命人专一拜主开始,以确立安拉的全知结束,将安拉的命令和考验与人类的行为实践结合为一体,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
الٓرۚ كِتَٰبٌ أُحۡكِمَتۡ ءَايَٰتُهُۥ ثُمَّ فُصِّلَتۡ مِن لَّدُنۡ حَكِيمٍ خَبِيرٍ (1) أَلَّا تَعۡبُدُوٓاْ إِلَّا ٱللَّهَۚ إِنَّنِي لَكُم مِّنۡهُ نَذِيرٞ وَبَشِيرٞ (2) وَأَنِ ٱسۡتَغۡفِرُواْ رَبَّكُمۡ ثُمَّ تُوبُوٓاْ إِلَيۡهِ يُمَتِّعۡكُم مَّتَٰعًا حَسَنًا إِلَىٰٓ أَجَلٖ مُّسَمّٗى وَيُؤۡتِ كُلَّ ذِي فَضۡلٖ فَضۡلَهُۥۖ وَإِن تَوَلَّوۡاْ فَإِنِّيٓ أَخَافُ عَلَيۡكُمۡ عَذَابَ يَوۡمٖ كَبِيرٍ (3) إِلَى ٱللَّهِ مَرۡجِعُكُمۡۖ وَهُوَ عَلَىٰ كُلِّ شَيۡءٖ قَدِيرٌ (4) أَلَآ إِنَّهُمۡ يَثۡنُونَ صُدُورَهُمۡ لِيَسۡتَخۡفُواْ مِنۡهُۚ أَلَا حِينَ يَسۡتَغۡشُونَ ثِيَابَهُمۡ يَعۡلَمُ مَا يُسِرُّونَ وَمَا يُعۡلِنُونَۚ إِنَّهُۥ عَلِيمُۢ بِذَاتِ ٱلصُّدُورِ (5)
【译文】

1.艾利弗,俩目,拉。这是一部节文精确而且详明的经典。是由至睿的、彻知的主降示的。
2.(你说):“你们应当只崇拜安拉,我确是奉他之命来警告你们,并向你们报喜的。
3.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求饶,然后向他悔过,他就使你们获得优美的享受,到一个限期,并赏赐有美德者大量恩惠。如果你们违背正道,那么,我的确担心你们遭受重大日的惩罚。
4.你们只归于安拉,他对万事确是全能的。”
5.真的,他们的确胸怀怨恨,以便隐瞒安拉。真的,当他们用衣服遮盖胸部的时候,安拉知道他们所隐讳的和他们所表白的,他确是全知心事的。

【注释】

1. 关于这几个单字母的含义,请参阅“黄牛”章首节经文注释。凡以单字母开始的经文,除“黄牛”章和“伊姆兰的家属”章外,均降示于麦加时期。此类经文的内容,均在阐述认主独一和拜主独一信仰、死后复活、清算、《古兰经》的奇迹性等问题,还以大量篇幅讲述历代先知及其民众的历史。
经文告诉我们,《古兰经》是一部由安拉——睿智的、彻知万事的主降示的经典,其内容和文字无懈可击,完美无瑕,详述了保障人类两世幸福的信仰纲领和生活规范。
2.《古兰经》为人类确立了完美的信仰纲领:只崇拜创造并养育宇宙万有的安拉,摆脱自己同类甚至远低于自己的被造物的奴役。《古兰经》的降示与众使者的派遣一样,共同的目的在于确立这一伟大信仰。正如安拉所说:“在你之前,我所派遣的使者,都奉到我的启示: 除我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所以你们应当崇拜我。”(21:25)“我在每个民族中,确已派遣一个使者,说:你们当崇拜安拉,当远离恶魔。”(16:36)使者的使命仅在于传警告、报喜讯:向归信安拉、崇拜安拉、遵循安拉降示的天启生活方针者,以永恒的乐园报喜;向弃正趋邪、自甘堕落者,以永久的火刑予以警告。
3-4.《古兰经》的另一宗旨:向具备作恶本能的人类指出一条忏悔、自新之道,使人迷途知返,以保障人们终生享受伊斯兰营造的美好、宁静、和平的生活,正如安拉所说:“凡行善的男女信士,我誓必要使他们过一种美满的生活,我誓必要以他们所行的最大善功报酬他们。”(16:97)然后,在后世让每个功高德洁者获得完全的回报。
由于人类拥有自我抉择的权力和顺逆依违的自由意志,天启和使者的号召只是一种劝导,如果人执意悖逆,那么使者也只能予以警告:恐怕你们将遭到复生日的严惩,因为你们即将回归的,是全能的创造者、养育者安拉。
5. 一些不接受先知规劝的悖逆者以为,如果他们用某种方式藏匿自己,别人就不会发现他们内心对真理的厌恶,然而在他们用衣服裹头想避开安拉和使者时,安拉全知他们一切,因为对于安拉而言无所谓公开或秘密,安拉是创造万物、彻知万物的主宰。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逃避人的目光尚且如此困难,逃避万物的创造者、彻知心事的安拉的监察,岂非愚蠢至极。
感赞安拉,第十一卷注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