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牛章 - البقرة

导 言
此章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迁徒麦地那初期降示的,是《古兰经》中最长的一章。它与其它章节交替降示,直至全部降完。从《古兰经》降示的历史看,本章开头部分是先知迁至麦地那之初降示的,而其它部分内容(如有关利息的节文),则问世于全部《古兰经》降示的末期。
《古兰经》各章的编排顺序,是先知根据启示的指导完成的,并非先知自己或任何一个启示记录员的随意编排。据正确的圣训传述,每逢斋月的夜晚,先知便与吉布利勒天使对照以往降示的启示,这说明一切是按既定的程序进行的。因此,潜心研读的人会发现,《古兰经》的每一章都有着独立的特征,自己面对的仿佛不是一章章经文,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轮廊分明,并有着独立个性的人物。还会发现,《古兰经》每一章涉及一个主题,或围绕一个主题涉及多个问题,总是以与内容完全协调的特定韵律和节奏,全面系统地完成各个主题的阐述。
这是《古兰经》各章,尤其长章普遍具有的特色。
本章虽涉及多个主题,但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两条主线:一条围绕以色列人对麦地那伊斯兰社会的立场和态度,包括他们与伪信士和多神教徒的公开或秘密的关系,为穆斯林阐明对待这些人应有的认识和立场;另一条围绕第一个穆斯林集体的形成,阐述这一集体为承担传播正信的重任而应接受的必要培训。
如前所述,本章的降示始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迁至麦地那初期,因此经文一开始便指出了先知在麦地那即将面对的几种对象:信士、逆徒、伪信士。
经文对这三种人的描述,实质上是对各个时代、各种环境中的这些人本质的揭示:信士“永远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故他们是成功的”;逆徒“你是否警告他们,对他们是一样的,他们终究不归信”;而伪信者,他们口头上说“我们已信安拉和末日了”,其实,“他们绝不是信士”。
本章对伪信者的描述尤为详细。从伪信者将一般信士称作“愚人”的语气上,可以看出他们是当时社会中的权贵,他们目空一切,无视真理。
伪信者的“恶魔”,则指当时暗中指使他们的犹太人。从犹太人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他们仇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及其使命的复杂背景。他们在叶斯里布(即麦地那)曾拥有优越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地位。醉心于多神崇拜的阿拉伯人虽没有信奉犹太教的倾向,但在他们眼中,犹太人比自己更富有知识和智慧,因为他们是“有经典的人”。此外,由于奥斯与赫兹拉吉两个阿拉伯部族之间的长期不和,犹太人长期享受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处。
在宗教认识上,犹太人长期自诩为“上帝的选民”,认为遴选先知和使者的殊荣非他们莫属。然而,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不但粉碎了他们的妄言,也动摇了他们的优越社会地位。文盲的阿拉伯人不再认为他们是最有知识的人,奥斯和赫兹拉吉不再是两个对立的部族,而是成为了“兄弟”和“ 辅士”。犹太人原以为这位“最后的使者”的号召针对的仅仅是文盲的阿拉伯人而非他们,而当看到先知穆罕默德不但号召他们信奉《古兰经》,而且还将《古兰经》称为“证实以前所有经典的经典”时,便恼羞成怒,抑或策划阴谋,抑或勾结多神教徒和伪信士,对这一封印性天启使命极尽破坏之能事。他们嫉妒伊斯兰,一是因为使者产生于阿拉伯民族,二是这位使者的号召在麦地那迅速获得众人的响应。
在本章中,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代的犹太人和先知穆萨时代的犹太人交替作了描述,旨在说明各个时代犹太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随时都有故态复萌的可能,提醒穆斯林时刻警惕这些人。
《古兰经》对这三种典型的形象作了本质性描述之后,号召全人类认识和崇拜安拉,确信降示给“封印”的使者的经典。对怀疑者发出挑战:让他们联手造出类似《古兰经》的一章。同时,宣布了人类是“大地代治者”的身份。
在此之后,经文进一步揭露犹太人的种种罪恶行径:他们最先否认真理,混淆是非;命人行善,忘却自身;篡改经典,颠倒黑白;表面信仰,暗中破坏;仇视吉布利勒天使;对穆斯林兴灾乐祸,等等。提醒穆斯林不要对他们信奉伊斯兰抱有希望。
紧接着,经文充分肯定信士为捍卫真理付出的代价:为主道牺牲的人并未死亡,而是活着;信士所遭遇的恐惧、饥饿、生命财产的损失都不是什么“伤害”,而是对他们信仰的考验和锤炼,坚忍者将得安拉的恩赐和引导。之后,阐明了信士区别于非信士的生活方式:合法与非法的食物、真正的善举及抵偿、遗嘱、斋戒、战争、朝觐、结姻、离婚、利息、借贷、贸易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贴近人类日常生活的问题,在同一章中交替出现,体现了《古兰经》以“人”为主题的特色。
本章的结尾与章首经文相呼应,再一次详细地重申了信仰的实质:确信众先知、所有经典及幽玄之事;听从主命、顺服使者;承认自身弱点;祈求安拉的宽容和援助,最终战胜悖信和悖信者。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
الٓمٓ (1) ذَٰلِكَ ٱلۡكِتَٰبُ لَا رَيۡبَۛ فِيهِۛ هُدٗى لِّلۡمُتَّقِينَ (2) ٱلَّذِينَ يُؤۡمِنُونَ بِٱلۡغَيۡبِ وَيُقِيمُونَ ٱلصَّلَوٰةَ وَمِمَّا رَزَقۡنَٰهُمۡ يُنفِقُونَ (3) وَٱلَّذِينَ يُؤۡمِنُونَ بِمَآ أُنزِلَ إِلَيۡكَ وَمَآ أُنزِلَ مِن قَبۡلِكَ وَبِٱلۡأٓخِرَةِ هُمۡ يُوقِنُونَ (4) أُوْلَـٰٓئِكَ عَلَىٰ هُدٗى مِّن رَّبِّهِمۡۖ وَأُوْلَـٰٓئِكَ هُمُ ٱلۡمُفۡلِحُونَ (5)
【译文】

1.艾利弗,俩目,米目。
2.这部经典,毫无可疑之处,是敬畏者的向导。
3.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施舍我赐给他们的。
4.他们确信降给你的,和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笃信后世。
5.这些人,是蒙主引导的人;这些人是成功的。

【注释】

1. 整部《古兰经》,有29章是以一个或几个阿拉伯文单字母开始的。对于它们的含义,历代经注家有不同诠释,这里仅选其一:这些字母仿佛提醒人类,这部经典就是由阿拉伯人司空见惯的字母组成的,但是他们无论做何种努力,终究不能用这些同样的字母造出象《古兰经》一样从形式到内容无懈可击的一部经典。《古兰经》曾先后三次向以擅长辞令著称的阿拉伯文人骚客再三发出挑战,让他们造出类似《古兰经》的一部经典,甚或类似的一章,然而,他们均无应战的勇气。
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字,却不能仿造出类似的内容!这正是《古兰经》的奇迹性。
这与万物的造化一样,同为安拉的奇迹。例如土壤,它由人所共知的特定成份构成,人类利用土壤的最大限度,只不过是用它制作砖坯、器皿、或建筑…… 仅此而已,而安拉却能够用同样的成份创造出人们不能做到,也无法认识其实质的特质——生命。
同是字母和词句,人类只能用它们以不完美的形式表达不完美的内容,而安拉却用它们降示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分辩真伪的经典。
鉴于以单字母开始部分章首的意义在于挑战,所以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些章节的内容一般都涉及确立《古兰经》的真理性、可靠性和奇迹性。
2. “这部经典,毫无可疑之处。”这是安拉对他所降启示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描述与确立,并不等于排除人对它的怀疑。人怀疑它的可靠性,只能说明人的愚钝和无知,并不等于天启本身值得怀疑。人们有何理由怀疑?从“字母”的挑战上,他们已经感受到其非凡的分量。其它的内容还在不断地证实着这种感受:“引导”是它的实质,是它的基本内涵,而且,它只引导敬畏的人。
“敬畏”,是一种审慎的精神状态,正是它推动人从这部经典中获益。
欲得到《古兰经》引导的人,需要的就是这种心理状态。据传,欧麦尔请教伍班依·本·卡尔布:何谓“敬畏”?吾班依说:“你走过荆棘丛生的山间小径吗?”欧麦尔说:“当然走过。”伍班依问:“你是怎样走的?”欧麦尔回答:“小心翼翼地走过的。”伍班依说:“敬畏,也正是这种心态。”
敬畏是心灵的顺服,思想的谨慎。人一旦拥有这样一种心境,即便生活于种种欲望的荆棘之中也不致伤痕累累。
然而,这种心境并非无故产生并自然存续,它需要以“信仰”和 “善功”为营养,以保证其稳定与升华。这既是麦地那早期穆斯林的特征,也应该是任何时代这个稳麦成员的特征。
3. 确信幽玄,履行主命,信仰使者,笃信后世,在敬畏者心灵中是统一的富于逻辑性的概念,绝不存在任何矛盾。
幽玄,是人类感官和理性无法感知的另一个世界,如天使、乐园和火狱等。确信幽玄拓展了信士的思维领域,开阔了他们的胸襟。物质的屏障无法阻挡他们的灵魂与灵魂之源的联系,同样无法截断思维对有限地球之外的无限存在的思索和接纳。
对幽玄的信仰,使人类跨越了仅囿于物质范围的“动物性”,而到达了胸怀宇宙的“人”的境界。同时也为人类思维划定了界线,从而保护它不致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根本无法达到的领域中徒然消耗能量。
他们从有限的生存空间将灵魂和思维解脱出来,不再奴役他人或受人奴役,也不再崇拜他物或接受崇拜,而只崇拜独一的安拉,并将安拉创造并赐予他们的财富用于他喜悦的道路。
4. 对降示于先知穆罕默德的经典和降示于其他先知的经典一视同仁,表现出伊斯兰完整的人类观和完善的宗教观,因为人类是统一的,宗教是统一的,使者是统一的,崇拜对象是统一的,面对如此众多的统一,人类没有任何理由走四分五裂的道路。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根除对拥有正确信仰的人的敌视和倾轧,也在于对普遍真理的肯定,更在于坚信安拉始终爱护人类。
坚信后世,作为穆斯林宇宙观的一部分,对其人生取向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穆斯林之所以能够克服私欲,张扬正气,矢志不渝地借助天启指导努力实现今世的生命价值,正是因为他们坚信安拉将在还报日清算人类今世的所作所为。
5. 遵循天启法则,坚持天性的道路的自然结果,便是“成功”。这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成功:今世充分体验身为“代治者”的乐趣和心灵的宁静,后世脱离火狱,得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