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金饰(祖赫鲁弗) - الزخرف

导 言
章名由来:安拉在本章描述了今世的部分虚浮享受,如金银装饰等,并将此与后世的永恒享受相比较,故名。安拉说:“若不是为了防止世人整体悖逆,我必使不信至仁主的人的房屋变成有银顶和银梯的,以便他们登临其上;并将他们的房屋变成有银门和银床的,以便他们偃卧;并将他们的房屋变成有金饰的。这些无非是今世生活的享受;你的主那里的后世,是专归敬畏者的。”(43:33-35)
与“协商”章之间的联系:
1. 本章开端与“协商”章开端和末尾的经文突出了《古兰经》的地位及其天启性。
2. 两章均列举大量宇宙现象,证明安拉的全能和独一,并展示了后世赏罚的场景。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
حمٓ (1) وَٱلۡكِتَٰبِ ٱلۡمُبِينِ (2) إِنَّا جَعَلۡنَٰهُ قُرۡءَٰنًا عَرَبِيّٗا لَّعَلَّكُمۡ تَعۡقِلُونَ (3) وَإِنَّهُۥ فِيٓ أُمِّ ٱلۡكِتَٰبِ لَدَيۡنَا لَعَلِيٌّ حَكِيمٌ (4) أَفَنَضۡرِبُ عَنكُمُ ٱلذِّكۡرَ صَفۡحًا أَن كُنتُمۡ قَوۡمٗا مُّسۡرِفِينَ (5) وَكَمۡ أَرۡسَلۡنَا مِن نَّبِيّٖ فِي ٱلۡأَوَّلِينَ (6) وَمَا يَأۡتِيهِم مِّن نَّبِيٍّ إِلَّا كَانُواْ بِهِۦ يَسۡتَهۡزِءُونَ (7) فَأَهۡلَكۡنَآ أَشَدَّ مِنۡهُم بَطۡشٗا وَمَضَىٰ مَثَلُ ٱلۡأَوَّلِينَ (8)
【译文】

1.哈,米目。
2.以明白的经典盟誓,
3.我确使它成为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以便你们了解。
4.它在我这里的天经原本中,确是高尚的,确是饱含哲理的。
5.难道因为你们是过分的民众,我就不教训你们了吗?
6.我曾派遣许多先知去教化古代的民族,
7.每逢先知来临的时候,他们都加以愚弄。
8.我曾毁灭了比你的宗族更强横者,先民的实例已经逝去了。

【注释】

1.“哈,米目。” 关于字母的含义,请参阅“黄牛”章首节经文注释。
2-3.安拉以文字简明、内容详尽的《古兰经》发誓,以阿拉伯语降示这部经典,是为了让阿拉伯民族首先理解它的教导,然后再将它传达给世人:“以明白的经典盟誓,我确已以此为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以便你们了解。”真理不受文字或地域的限制。作为终结性的天启教诲,《古兰经》是针对全人类的,不会因语言的限制而仅停留于阿拉伯民族。历史发展到今天,《古兰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是其普世性的最佳证明。在世界各种语言文字中,安拉选择阿拉伯语作为终结性启示的语言,除了我们对这种语言所知的种种特性,自然还有安拉至知的更为深邃的道理。
4.《古兰经》并不像许多人臆测的那样,是穆罕默德不满当时社会的愚昧落后状况而苦苦思索的结果,而是安拉通过吉布利勒天使降示的启示。《古兰经》的根源不在人间,而在安拉那里:“它在我这里的天经原本中。”
它是高尚的——超越了人类和世俗的局限性;
它是富涵哲理的——《古兰经》设计的人类生活方式,源于造物主安拉对人性的彻知和洞察。
5. 安拉全知人性更偏于罪恶,绝大多人数更偏于悖逆,但安拉并不因之放弃对人类的教诲:“难道因为你们是过分的民众,我就不教训你们了吗?”即安拉仍会向他们派遣使者,降示经典,最终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正确或错误的人生抉择,以免他们在后世有所托辞。
6-7.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安拉向他们派遣了使者,规劝他们克制私欲,摒弃迷信,接受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信仰:“我曾派遣许多先知去教化古代的民族。”但是,他们以嘲弄的态度对使者:“每逢先知来临时候,他们都加以愚弄。”无疑,安拉在派遣使者之前,就全知人类的态度,尽管如此,安拉还是派遣使者去规劝他们,这正是出于上面指出的道理。
8. 在历史上,因无可救药而遭安拉毁灭的许多民族,各方面的实力均比先知穆罕默德时代的阿拉伯多神崇拜者强大,即便如此也未能幸免遭受毁灭的结局:“我曾毁灭了比你的宗族更强横者,先民的实例已经逝去了。”“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观察前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吗?前人比他们势力更大,成绩更多;但前人所获得的,对于自己并没有什么裨益。”(40:82)“我以他们为后人的鉴戒。”(43:56)这无疑是对阿拉伯多神崇拜者的警告,旨在呼唤他们良知的回归。